董路:德国捧杯的核心竞争力

2014年07月14日16:39   体育专栏  作者:董路  

  世界杯决赛,德国人在第113分钟绝杀阿根廷,这个时间看上去有点晚,但也不算太晚,八分之一决赛阿根廷人曾经在第118分钟绝杀瑞士。

  日耳曼人时隔24年再次捧起大力神杯,一方面是基于他们连续四届世界杯都闯进4强的稳定基础,另一方面有赖于清晰严谨又不失灵活的战术体系。

  通常一支球队的战术很容易被忽略,人们更多会把目光聚集在球队里的球星身上,而德国队(微博)此番成功登顶,许尔勒、格策两名替补球员制造了制胜球,显然这不是球星的胜利,而是整体战术的造就。

  如今德国队的风格发生了巨变,有人形容为“西班牙化”,以克林斯曼8年前尝试走技术足球道路作为开启,到本届世界杯迎来收获的季节,至少得益于三股力量的助理——

  1,勒夫是当年克林斯曼的助手,秉承着克林斯曼的追求;

  2,技术控制流的顶尖教练瓜迪奥拉进军德甲赛场;

  3,德国队的基本框架以迪奥拉执教的拜仁球员为主。

  一切似乎都是顺理成章且无缝连接,在绝大多数国家队集训时间很少,缺乏战术磨合的背景之下,拜仁慕尼黑每个周末其实都在替德国国家队实战演练着。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德国队有两名“主教练”,一个是赛时主教练勒夫,一个是平时主教练瓜迪奥拉。

  巴西赛场上的德国人,并不是始终以一辆势不可挡的战车模样呈现,有时候他们也会遇到困难,很简单的一个数据:全部7场比赛,德国人有三场90分钟之内没能击败对手(加纳、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另外还有两场比赛只是1:0小胜(美国、法国)。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德国人的战术完整性决定了

  ,即使他们不能每每轻松地击败对手,却也不会被对手轻易击败。

  当勒夫只带着克洛泽一个名正印前锋登上飞往巴西的航班,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冒险,首战葡萄牙无锋阵4:0大胜让人们相信勒夫带着克洛泽多半也只是一种象征意义。

  但后来的淘汰赛直至决赛,勒夫又连续将克洛泽首发,在无锋和有锋之间,勒夫两套战术的运用犹如一位“战术富翁”。

  僵化与固执可以形容斯科拉里甚至形容瓜迪奥拉,但勒夫显然不属此类,阵型的切换是其一,包括拉姆位置的变换也体现着打法的灵活,更不消说,对许尔勒、格策的看上去有限却极其高效的使用。

  于是整体实力、个体能力原本就足够强大的德国人,再辅以完整、清晰、稳定且熟练的战术体系,让其拥有了争夺冠军最大的本钱。

  好球员当然很关键,但战术是最关键的,举个例子:哥斯达黎加没能进4强可能是因为没有更好的球员,但这样一支鱼腩部队能进击败意大利啊、乌拉圭、战平英格兰打进8强,相对清晰完整的战术体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不是德吹,我陈述的是基于比赛实际呈现的事实,事实上德国人也并没有强大到每战必胜的高度,他们也会出现低谷,也会出现慌乱,至少对加纳就曾一度走在失败的边缘,他们也会犯错误,比如决赛中克罗斯的回传失误,胡

  梅尔斯的盯人不紧,只不过,类似的失误不多,更重要的是,对手也没能抓住。

  过去的这个赛的欧冠半决赛,皇马就曾两回合5:0痛击拜仁,但世界杯赛场上只有像拜仁的德国队,却没有像皇马的任何球队。

  强调一下:德国人夺冠是有充分理由的,战术体系的完整是其核心竞争力——至少你在32支球队中找不出任何一支球队比德国更有理由站到冠军领奖台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德国 世界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