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亚冠出局后急于挽回颜面的鲁能泰山,重归中超遇到的第一个对手是实力偏弱的河南建业,且本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运气足够好了。遗憾的是,鲁能明显以强凌弱却依然没能打出正常水平,最终只能满足于内容并不理想下2比1小胜的结果。
内容为什么不理想?看看双方总共打进的3个球就不难明白。3个进球里,只有建业终场前最后几秒的那个进球,是在运动战中得手的,而鲁能的两个进球,一个是多少有些勉强的点球,另一个是对方守门员的超低级失误所致,都有偶然性,跟主队的战术本身没什么关系,也就是说,鲁能的胜利,并不是凭借数据统计上那种绝对优势赢得的。
鲁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控球时间、攻到前场30米次数、射门次数、定位球次数和创造出的机会上,考虑到建业实力逊色又在客场,采用的是收缩后场防守伺机反击的打法,出现这样的情况顺理成章。鲁能能否破建业的铁桶阵,考验的是球队能否打出流畅的配合,通过积极有效的跑位、扯动、接应来撕开客队防线,达到攻门拔寨的目标。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能做得不够好。
上半时补时阶段,鲁能曾打出全场最漂亮的一次进攻,多名队员在建业禁区前连续一脚传递,然后王永珀的直塞让从肋部插上的张文钊单刀面对门将,可惜后者稍显犹豫没有选择射门,而是横传给门前被两名后卫纠缠的勒夫,痛失良机。若类似的高质量进攻屡屡上演,何愁对手的球门不破?只是,90分钟比赛,如此精妙的配合仅此一次。
能打出这一次,证明不能打出很多次的原因不是能力,而是把能力展示出来的方式。具体到这场比赛,鲁能打不出流畅进攻配合的症结,仍在于困扰球队多年的那个老毛病:跑动。如果说,鲁能过去的问题是不肯跑,被诟病为“步行者”,现在的问题就是不会跑。有人为了力挺库卡,称数据表明今年鲁能的跑动距离已经大大增加,可跑动距离增加了,场上的攻击质量不见提高,说明增加的跑动距离并没能转化为进攻的效率。
由于对手不一样,鲁能打建业比打大阪樱花要得心应手得多,不过,在建业并不强悍的防守下,鲁能的进攻节奏还是偏慢,几乎每个队员拿球后都要带几步再传,这可不是他们不想传,而是身边的队友跑不到合适的位置上,传不出去,只好自己闷头带。勒夫是最突出的,他得球最多,丢球也最多,一拿球就有至少两三名防守队员贴上来,一夹击球就丢了。其实,只要身边有足够多的接应点,勒夫拿球后马上传,之后再接、再传,什么样的铜墙铁壁也会迎刃而解。
或许是中场休息时库卡强调了,下半时这方面就有了改进。一是勒夫不再大范围回撤,而是更多地留在禁区一带,与韩鹏的距离拉近,彼此有了跑动策应,威胁就出来了。那个点球正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换上阿洛伊西奥后,勒夫贴近他相互接应,于是又有了抓住建业门将失误后的第二个进球。
我同意这一观点:对建业一战,3分是最重要的,鲁能当前最需要的是亚冠惨败后站稳脚跟。但是,内容上的缺陷不应因结果如愿而被轻描淡写。没有流畅的配合,球队就打不出团队的整体性,不得不依靠球星的个人能力解决战斗。遇到强队,是很难过关的。
可见,库卡的当务之急,是让队员们不光肯跑,还要会跑。另外,必须精力集中。终场前因走神儿导致失球的次数太多了,血的教训,为什么就是触动不了队员们麻木的神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