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超·盘点
随着长春亚泰最后一个降级,2018赛季中超联赛终于落下大幕。上海上港作为新科冠军终止了广州恒大的7连冠,这不得不说是中超的进步。但应该看到,尽管中国足协从夯实足球人才培养基础、遏制非理性消费的角度不断推出联赛新政,但联赛唱主角的依然是各队的超级外援,联赛的热闹还是无法改变国字号球队整体萧条的现实。
“根宝模式”+70亿铸造新科冠军
在国字号男足各战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中超在这个赛季总算迎来了新鲜的气息。上港打破恒大长达7个赛季的冠军垄断后,74岁的名宿徐根宝悄然离场,随后他又一次成为焦点人物。当武磊、蔡慧康、王燊超、吕文君、颜骏凌作为新科中超冠军成员接受嘉奖的时候,没有人能够否认徐根宝对于上港称王所做出的贡献。
“根宝模式”在上港夺冠后成为足球界热词,但这一模式并不是打开上港夺冠之门的唯一“钥匙”。相比于今年先后升级阵容的国安和恒大,上港在外援配置上趋于稳定,胡尔克、奥斯卡、埃尔克森的桑巴组合依然是全联盟最具攻击力的外援战阵。相比前两个赛季,他们融入球队的效果更理想,责任心也更强,和本土队友一样对夺冠充满渴望。
从位列第九到屈居亚军再到中超登顶,上港前后只用了5年时间。以根宝基地力量为主力军的上港受益于相对良好的人才输送质量,但不得不说,如果没有胡尔克、奥斯卡这样的超级外援,上港短期内夺冠也只能停留在空想之中。引进埃尔克森、胡尔克、奥斯卡三人,上港光转会费就花了1.35亿欧元,而近4个赛季他们的总投入达到70亿元。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港的冠军主要还是“金砖”垒砌的产物。
上港颠覆恒大王朝确实令人为之一振,但以上港、恒大球员为主组成的中国队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却羸弱依旧。武磊作为上港近年来最成功的本土球员终于在这个赛季结束的时候把“最佳本土射手”称号中的“本土”二字去掉。但他在国足外战中却始终找不到进球的感觉,没有外援相助的“武球王”也饱受质疑。中超王权交替引人关注,因为大家已经厌倦了缺乏新意的竞争。但无论恒大卫冕还是上港加冕,事实上都难以改变中超本土球员给外援“打酱油”的局面。热闹的中超赛季过去之后,大量真金白银流入外援的腰包,可国足又该如何走出原点呢?
外籍名哨频频“抢滩登陆”
说到中超联赛,裁判的话题就不可能忽略不计。中国足协为提高联赛执法水平,从上赛季后半程开始就批量引进外籍裁判,本赛季的30轮中都出现了洋哨的身影,其中有多名执法世界杯的名哨。从效果来看,他们的到来连同视频助理裁判技术的全面引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中超的错、漏判率,但也恰恰因为大量外籍裁判“抢滩”,本土裁判包括中国足协重点栽培的在册裁判,执法重点场次的几率明显降低。
从今年联赛首轮开始,中超就以每轮平均至少2场的规模引入外籍裁判执法。中国足协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投入,来华执法的外籍裁判除专职助理裁判外,大部分都担任各场次的主裁判,而包括马宁、张雷等本土国际级裁判员在洋哨执法的场次中更多扮演的是第4官员或VAR裁判员的角色。从培养、锻炼本土裁判的角度来说,洋哨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挤占了本土裁判的立足空间。
伴随着外籍名哨的涌入,视频助理裁判技术也在本赛季中超联赛得到深入推广。在世界杯全面启用该项技术的背景下,中超已经成为全球最适应VAR技术的职业联赛。从赛事引发的关注热点来看,本赛季围绕联赛执法的争议较上赛季明显少了许多。尽管最终的数据还有待足协官方公布,但从足协内部的信息来看,中超在高水平洋哨和VAR技术联合执裁下,判罚失误率明显降低。
不过,和世界杯反映的情况一样,VAR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在推广阶段仍显现出其不成熟的一面,部分裁判在执法过程中对于VAR过分依赖,这也使超长补时成为这个赛季中超联赛的新景象。
新政不断推 规划应在前
在去年初步推行U23新政的基础上,中国足协本赛季将相关政策“升级”。但从U23国足在亚锦赛及亚运会上惨淡出局的结果看,政策的推行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明年足协又会推行怎样的本土球员新政,也成了俱乐部普遍关心的话题。
一个赛季下来,中超涌现出的新星屈指可数。如来自苏宁的黄紫昌本赛季攻入5球,是俱乐部和国字号球队本赛季的新发现;“00后”小将、作为1999年龄段国青队队长的朱辰杰不仅稳坐申花的主力中卫位置,还跳级入选国家队集训名单。除了上述两人,本赛季冒尖儿的U23新人主要有国安门将郭全博、上港边前卫陈彬彬及鲁能中场刘洋等少数几个,总体数量仍显不足。
足协推行U23新政,显然是为了完善职业俱乐部人才培养工作,继而为国字号球队输送更具实力的后备人才。不过从U23亚洲杯及亚运会男足比赛来看,中国U23男足的战绩并没有达到各界期望的结果。其中,U23国足在亚洲杯小组赛阶段便提前出局,而在雅加达亚运会上,U23国足在淘汰赛首轮即出局,证明这支球队还不具备在国际大赛中打硬仗的实力。作为U23国足的主力,这些因新政护航登上中超舞台的年轻人,在他们处于国青、国少适龄阶段的时候,就已经被亚洲主要竞争对手甩在身后,仅仅通过1到2个赛季联赛新政的“提拔”,他们的实力不可能蜕变。而相比于能够占据俱乐部主力或准主力位置的U23国脚们,相当一部分U23适龄球员在各俱乐部只能成为教练组满足新政要求的应急选择,他们“闪登场、闪离场”的情况屡见不鲜。
如果说不同赛季推出不同新政还可以给各俱乐部以适应机会的话,那么政策在一个赛季中多次变化就会让很多俱乐部陷入被动。按照今年夏天时的规则,亚运会期间中超、中甲球队仍然要保证首发至少有一位U23球员,到了10月份,随着国家男足集训训练营队的出炉,U23政策又一次被调整。由于各俱乐部财力、人才培养模式与基础不同,新政调整给各队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以大连一方为例,他们虽然艰苦保级,但从上一次规则调整开始到联赛倒数第二轮,球队因为部分人员被抽调,遭遇了4连败,保级形势一度急转直下。如果最终降级的是一方,那么对于新政调整的争论恐怕就更加激烈。
经过充满变数的2018赛季,各俱乐部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变化或许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联赛想健康有序地发展,规则设计的合理与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来自@北京青年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