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足协刚出的三大新政引起巨大反响,众多评论分析出炉,多为“指引”如何过关,我却是对这三大新政褒贬不一:做得最对的是俱乐部改名,对其他两条,如U23上场次数的规定和组建5级梯队的做法则有保留。
关于俱乐部改中性名,新政是这样说的:“足协要求大力推动俱乐部名称中性化:俱乐部名称的稳定是培育球迷群体和球迷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打造百年俱乐部的前提。各俱乐部要加快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逐步优化股权结构,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逐渐实现俱乐部名称的中性化和非企业化。”
这非常好,非常重要,尽管这一步来得太迟。为什么改名重要呢?因为只有改了名,由非企业化的中性名,才能使俱乐部去广告化,去企业化,俱乐部生存和发展才不会受短期因素影响,走向长治久安。
俱乐部企业化的弊病太多,在甲A和中超过去二十多年的经历中俯首可拾,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一些俱乐部出生时号称“建设百年俱乐部”,实际上活不过几年就消失了。中国足球起伏不定,俱乐部犹如水中花,开的时候很好看,一阵阵风吹过,便没了踪影。
最最不可靠的是这种企业化的俱乐部,承担的责任很多是与足球并无太大关联,而是与企业的兴衰与老板的个人兴趣甚至与非足球的追求息息相关,这就是足球俱乐部不稳定、不职业的根本原因,甚至与目前存在的球员和外援的天价亦有关系。我们经常批评足协不以足球规律行事,但中国职业足球的不职业并非完全在足协,俱乐部也有广泛的基础。
中国职业足球要想长治久安,要想稳定地发展,这是必须冲破的障碍,虽然需要很大的勇气,甚至承担一定的风险。中国足协终于做对了一件事,尽管来得太晚,但总比没有要好。
同时,还要对足协的这一改变的步骤点个赞,就是要求在“通过三年左右时间”来改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拍脑袋就要马上实行。
任何重要的改变,都要给改变的过程预留一个过渡期。越来越多的有士之士认识到,重大事件的变革,“妥协”的结果远胜于“零和博弈”。过去足协推出许多自以为是的决定,通常是一纸文件出台,要求马上执行,从没想具体考虑过会带来什么影响和不良后果,总是自以为是。远的如取消升降级,近的如外援名额的改变,让俱乐部蒙受损失,也把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这种拍脑袋决定,拍大腿后悔的决策方式,让中国足球始终成为牺牲品。
有了3年的过渡期,就给俱乐部的从容改革,无论是所有制还是其他的改变提供了充分的时机,对于稳定过渡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这才是科学的方式。
足协的另两个新政仍然很值得商榷。把U23与外援的出场次数捆绑在一起的新政,仍然是过去那种强行把“奥运战略”植入职业联赛做法的延续。
为了增强U23竞争力,而把职业联赛的水平拉低。这样的做法对不对?对职业联赛的伤害有多大?立场不同,看法也不一。虽然里皮赞同这一决定,但如果里皮仍然是俱乐部的主教练,他还会赞成吗?当年他不是抱怨过国家队抽调了他太多的队员,影响了俱乐部的训练吗?有过同样强烈抱怨的还有斯科拉里。我相信如果斯科拉里站在国家队主帅的位置上,也一定会对这一新政抽赞成票的。
因为不同立场上的不同意见,这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职业联赛来说,保证和扩大中超持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是中超是发展还是停滞甚至倒退的关键所在,是职业联赛的生命所在。还是那句老话,因为一年一度的春晚,影响全年的演出,这样的做法值不值?职业联赛的发展和国家队的成绩,哪个更重要?足协管理层一定要搞清楚,谁是树干,谁是绿叶?更何况,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奥运球员”受到特别关照后“奥运成绩”会提高,历史上这方面的教训还少吗?
关于俱乐部必须拥有5级梯队的新政非常好,问题是给出两年的过渡时间是否太短?中超和中甲确实有一些有远见的俱乐部在青训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并且卓有成效。但是相当数量的俱乐部仍然后继乏人,在企业化广告化为主导的俱乐部,短期利益为主的并不鲜见,有的俱乐部“后继乏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俱乐部性质和环境,必须要给出充分的时间。就像俱乐部名称的改变一样。如果过于仓促,很可能会衍生出另类问题。因此,在做决定的时候,还应该多为俱乐部的执行多考虑一下。政策的推出只有慎之又慎,才能更合理,更易推行。
足球改革,每一步都很重要,每迈出一步,都要力求正确和利行。好的政策,亦要给出好的步骤,二者不能缺一。足协过去在这方面有过太多的教训,翻开每一页,都是后悔泪。
本文来自公众号@葛爱平评球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