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赢:北京足球能培养人却留不住人

2016年08月25日09:17  体育专栏     我有话说

  每次国足公布集训和比赛名单,国脚输出大户中已没有国安俱乐部的名字,这种情况已持续很长时间了。京城球迷不禁感慨,为什么国安只能培养出一个张稀哲,而苏宁、上港却出现了批量制造国脚的现象。近20年来,北京足球人才外流现象严重。顶级职业俱乐部少,俱乐部投入力度不够,吸引足球人才政策有空白,北京孩子的父母重教育轻体育,体教结合严重失衡……所有这些问题,造就了今日北京足坛的局面。诸多现象中,职业足球留不住高精尖人才的现象尤为突出。

  足球职业化改革之后,足球人才流动,取长补短是正常现象。然而,仔细分析目前三支北京职业球队的人才构成,不难发现,北京土生土长、有代表性的球员,只有徐云龙、邵佳一和董雷、王长庆这两批昔日北京全运队球员。这两批运动员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北京足坛依靠四级体校网培养出来的球员。职业联赛之后,北京职业足球的老大哥北京国安队,自己的青训体系培养出的精品国脚,只有黄博文和张稀哲两人,但他们二人都不是北京“土著”。其余国安队麾下国脚,均从外省市转会而来。国安队情况如此,北控及其前身八喜,莫不如此。

  一方面是北京职业队里缺少北京孩子的身影,但另一方面却出现墙里开花墙外香,也算是一个“怪”现象。就拿8月18日新一届国家队名单而言,国安梯队培养出的国脚有两人,张稀哲和丁海峰。可是,丁海峰现在是河北华夏幸福队球员。丁海峰是河北邯郸人,从小进入国安队梯队,在北京长大。他与黄博文、张稀哲、雷腾龙这些国安梯队培养出的球员一样,对北京国安有一种归属感,拿北京当自己的家。然而,正当丁海峰从预备队脱颖而出,被时任外教帕切科慧眼识珠,挑选出来后,国安俱乐部竟然与这样一名冉冉升起的新星不再续约了。这里有许多不被外人知道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绝不是丁海峰本人开出了天价续约条件。因为,丁海峰被国安弃用后,加盟的不是中超球队,而是正在低谷中的中甲深圳俱乐部。至今,国安俱乐部没有人为此承担责任,也没有人愿意说清楚当时国安俱乐部的经纪人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导致了当时国安队最紧缺的边后卫位置的人才流失。

  丁海峰并不是个案,此前富力队的国脚唐淼,也是国安梯队培养的,最终被国安队淘汰了。国安俱乐部门槛高,作为此前一直排名前三的中超球队,称不上精品国脚和国脚级的球员,无缘北京国安也可以理解。但北京全运队培养出的张辛昕、王长庆、王晓龙,都是北京孩子,国脚级球员。他们如果不是在外地球队拼搏成名,是很难回到北京的。北京国安培养出的精品国脚黄博文,北京全运队培养出的国脚王上源,都离开了国安,加盟了愿意出更高薪水的广州恒大。职业球员,吃的是青春饭,北京孩子不为北京队效力,不是他们不爱自己的城市,而是北京缺少留住高精尖人才的土壤。

  这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土壤?有多支高水平的球队,能成为中超职业俱乐部集群,而不是只有一家北京国安。1992年,中国启动足球职业改革,北京足球过往23年的职业俱乐部成绩和全运队男足成绩表明,仅仅依靠国安一家职业俱乐部,无法吸引和留住足够多的人才。北京需要在中国顶级职业联赛中,有两支以上能够相互竞争的职业俱乐部,这样才能保证北京职业足球体系的健康发展。以职业俱乐部为龙头的青少年培养体系,也就能够获得足够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国安丁海峰张稀哲青训中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