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篮球正在蚕食足球的地盘

2014年09月09日09:53   体育专栏  作者:杨华  

  男篮世界杯期间,新华社抛出“篮球能否冲击足球世界第一运动的地位”的疑问,这个话题的可探讨性大概仅限于中国。除了“足球荒漠”美国,还没有哪个大国像中国这样,篮球正在倾轧和蚕食足球的地盘。

  Kronos劳动力研究所的调查出人意料,中国员工是全世界最有可能因为观看、参与体育比赛而请假翘班的,而篮球则是中国体育迷旷工的主要动力。60%的中国人曾因看比赛缺勤,美国只有4%,法国仅仅1%。

  时下,篮球在中国已不单纯是一种运动,而是风尚和时髦,大学校园男孩子打球会显得“帅酷”,总有“花痴女”场边充当拉拉队员。摇滚明星在舞台上魅力往往会放大十倍,所以很容易把到妹子,音乐的激情之后陷入更颤栗的激情。同样的道理,那些玩花式篮球的男生,能给人“至IN潮流”的感觉,年轻人热衷沉湎在《灌篮高手》式的童话里。

  篮球在80多年前就是中国高校最流行的运动,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园日记》记载,他从1932年开始持续关注校内女篮比赛,尽管这些女孩子水平较差,“我想,只是去看大腿。因为说到篮球,实在打得不好。”年轻的季羡林性苦闷无处排遣,迷恋上高挑健美的女篮运动员,就像现在女孩对于篮球型男的陶醉。季羡林只有一次看球扫兴而归了:“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上世纪60年代,篮球依旧比足球普及,贺龙元帅曾直言“我国对篮球兴趣高,对足球兴趣低”。改革开放之后,足球逐渐升温压倒篮球,直至国足跻身2002年韩日世界杯,达到最后的高潮;同年,姚明加盟NBA,宣告篮球在国内迎来迅速扩张的新时代。斯特恩1987年低三下四找到央视,免费供应NBA赛事转播,精心布局和等待之后,终于完成了NBA文化对中国的入侵和占领。

  中国第一运动究竟是什么?欧美舆论认知里是乒乓球,国内社交网络自嘲是麻将、电竞、广场舞,而比较正式的新闻报道中,还是足球和篮球之争,这从央视收视率上也可看出端倪。如果说80后尚且有不少足球迷,那么90后篮球迷占据碾压式优势,特别是在参与度上篮球比足球强太多了——学校里通常只有一个足球场还寥无几人,数个篮球场则全部爆满。

  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2014年6至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调查结果”,篮球观赏率34.9%高居榜首,是足球的三倍还多。NBA掌门人萧华宣称,中国篮球爱好者达到3亿(请原谅他的夸张),等于美国总人口,小试牛刀的“NBA中国”市值25亿美元,一年能在中国赚至少10亿人民币。

  足球优越论者屡屡用一个冷笑话嘲讽篮球迷“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把足球作为第一运动,而篮球只在两个国家是第一运动,菲律宾和立陶宛。”尴尬的是,现在,中国似乎要成为第三个国家……

  就算在美国,篮球的江湖地位也远远不如橄榄球、棒球,至于与网球、高尔夫、冰球、拳击、摔角、赛车孰高孰低,也还有待论证。各个有影响力国家最受欢迎的运动似乎都与篮球不沾边,英国是足球、英式橄榄球,法国是足球、网球,日、韩是棒球、足球,德国是足球、手球,俄罗斯是冰球、足球、印度是板球、曲棍球,巴西是足球、沙排,澳大利亚是澳式橄榄球、板球、加拿大是冰球、冰壶……

  咨询机构科尔尼按金额做了一项统计,足球占全球体育赛事市场份额的43%排名第一,美式橄榄球13%第二,棒球12%第三。篮球虽然是美国四大职业联盟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但覆盖范围也有限,无法跟网球、拳击、赛车等全球性运动等量齐观。说起篮球世锦赛改名“世界杯”,意图肯定是比肩足球世界杯,但实际上篮球世界杯在欧美的转播版权费还不如田径世锦赛、游泳世锦赛。

  足球包容性要强过篮球,它更贴近底层,穷小子、矮个子都能尽情享受足球的快乐,篮球场地要求也不高,但至少需要篮架吧?再者,身高1米80以下的选手几乎不可能成为篮球巨星。室外和室内,绿茵和地板,终究是不同的,雷雨和风雪天气照踢不误,足球更原始、更开放,更恢弘壮大。根据哈佛教授罗伯特-诺奇克的理论,体育是和平年代的战争,足球和橄榄球,对战争的拟真度是最高的。

  经济迅猛崛起的中国,房地产挤压公众空间,工厂生产破坏环境,甚至旅游景点都是摩肩擦踵的逼仄,人们与大自然越来越疏离,一如与足球越来越陌生。浸透黑人嘻哈文化的NBA这个时候抢滩登陆,篮球对空间要求不高,扮酷、耍帅,秀存在感,个人英雄主义,正好契合了国内年轻人的心理,不得不承认NBA强大的营销能力。

  国内篮球和足球哪个更流行,是可以讨论的,笔者甚至认为篮球占了上风;但篮球冲击世界第一运动,真的只有中国人才想象得出,篮球还是先争取进入世界前五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世界杯 NBA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