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群:为什么扣篮大赛遭遇恶评?

2014年02月17日11:36   体育专栏  作者:苏群  

  我很喜欢这届扣篮大赛,但很多球迷不喜欢,不仅是看了大量广告甚至没看到最后沃尔得奖的中国球迷,在美国新奥尔良现场,也有很多NBA球员对新赛制表示不解——

  “这就完了?”

  改制是这届扣篮大赛遭遇大规模吐槽的核心原因,球迷心目中的个人PK,变成了团队较量,而扣篮和团队没有丝毫关系。

  新总裁肖华上任接替斯特恩,显然想对原有的全明星周末进行改革,突出团队感是主题,所以“全明星周六”的四个单元特地安排了乔治和库里作为东西部各自的队长,除三分球大赛之外,“投篮之星”、“技术挑战”和“扣篮大赛”都以团队面貌呈现。但正如三分球比赛无法组成团队之外,展现个人技能的扣篮,同样是团队无法表现的。

  相反,团队形式削弱了个人的表现机会,而不像在技术挑战赛上,利拉德在初赛用速度帮助了特雷·伯克,决赛中利拉德有失误,是伯克用速度帮助了利拉德,他们的冠军来自团队协作(尽管个人的技能表现也被削弱了,没有人知道谁更快)。

  沃尔的最后一扣——飞越吉祥物背身拉杆反扣——无疑是当晚最精彩、是有创意的表演,他也因此获得了全球球迷最多的网络票数。但正因为精彩,球迷希望精彩继续,此时扣篮大赛却戛然而止,因为东部已经以3-0完胜。团队的胜利代替了个人的胜利,让球迷觉得未饱眼福。其实,NBA的设计是5战3胜,如果特伦斯·罗斯和乔治其中一位输给西部的利拉德和巴恩斯,较量就要继续,输的那位要淘汰,剩下的重新捉对较量。沃尔、乔治和罗斯显然已经准备了更多的动作,但此时比赛已经结束。

  也有不少球迷感觉动作平淡无奇,远不及他们的期待,更无法让他们回到2000年奥克兰全明星周末的扣篮盛典。这其实见仁见智,我本人觉得六位扣将都有精彩演出,巴恩斯稍逊,其余五位都有创新和难度。

  巴恩斯是一位风车扣将,各角度都能展现长臂的力度和速度,但因为前两次失误,不得不减少了幅度,让动作看起来不是那么炫。

  迈克勒莫飞越奥尼尔,无论从难度还是创意,都经得起推敲。要知道他飞的是椅背,是硬家伙,不是人的肩膀,稍有闪失,奥尼尔也救不了他。他腾空而起时,像极了芝加哥联航中心门前的那尊飞人雕像。

  利拉德在第一轮自由表演阶段,已经有过漂亮的胯下换手扣篮,他在和罗斯的PK中,用的是自抛自接后转身270度转体单臂扣篮,力度和难度都可以,只是创意不够。

  卫冕冠军罗斯的扣篮难在飞在空中抓起别人手中托着的篮球,至于胯下换手风车灌篮,因为接前一个动作显得难度较大。虽然也一般,但“魔术帅”那一票决定了利拉德落败。

  乔治有机会成为当晚的“扣篮之星”,也就是以前的个人冠军。他设计的动作是后转身360度胯下换手风车灌篮,和利拉德不同的是,他的转身是整整一周,而运球起跳和利拉德自抛自接相比,难度略小。更重要的是他的前两次都失败了,令他第三次减少了幅度。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沃尔的空中折叠反扣印象一般,在我看过的扣篮比赛中,这是难度最大的表演之一,更何况他要在空中飞越吉祥物的过程中抓球,滞空时间长,稍有闪失就会“挂人”摔倒。沃尔给人印象不深的另一个原因,是并非的有转播的电视台都播放了他最后得奖的镜头。而我在乐视转播的时候,在现场主持人宣布之前,喊出了“JohnWall”,应该大多数会有同感。

  其实,今年的扣篮比赛比过去丰富,因为参加的人多,也是1988年以来第一次有三名全明星参加。遗憾的是PK过程太过简单粗暴,利拉德没有和沃尔交手,沃尔也没有和同队的乔治和罗斯交手,这是赛制改革的最大弊病。而第一轮自由表演毫无意义,因为它只决定第二轮哪个组先扣。

  众口难调,扣篮大赛就和春晚一样。过去几年,年年都有人喊要改,真的改了,现在大多数人呼吁改回去。

  NBA应该反省一下这次团队设置的问题,因为库里和乔治两个队长,自从一开始露面以后,他们的身份就此消失了,看不到整场的串联作用,四个比赛单元,东西部其实打个平手,也没有任何体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扣篮 大赛 全明星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