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手一记回球出界,中国选手董福利以7比6拿下第二盘,从而以2比0战胜日本选手上地结衣,挺进本届亚残运轮椅网球女单第二轮。虽说是直落两盘结束战斗,但整场比赛耗时超过100分钟,足以称得上是轮椅网球中 “马拉松”大战了。获胜之后的董福利兴奋得振臂高呼,不明就里的人可能还会以为这是一场金牌决战。“打了这么多年球,奖牌的概念已经很淡然了,其实我觉得挂金牌的喜悦还没有克服对手造成的困难那种喜悦感强烈。”董福利笑吟吟地告诉记者。
“我也曾经心理阴暗”
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还不到7岁的董福利失去了右腿。从那时开始,原本活泼好动的她陷入了深深的自卑,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心理很阴暗”。 “觉得对天底下什么都不感兴趣,生命没有任何的目标。那种感觉就像是掉进了泥潭,没有任何可以抓住的东西。”正因为这种自卑心理的存在,直到后来长大成人,甚至已经进入唐山园林处工作,董福利依旧将自己紧缩在封闭的小空间里,不喜欢与人交流。“当时的我就是觉得整个社会都很冷漠。那会单位里有几个跟我年龄差不多的女孩,我总觉得自己跟她们竞争时没有任何的立足点。”
一个偶然的机会,董福利走进了网球的世界。“其实真的是很巧合的事情,当时我骑着一辆小木兰(摩托车)下班,碰到一个推轮椅的人。我看他上坡很困难,就让他拽着我的摩托车上去。”交谈当中,董福利发现对方也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致残的,不过后者如今已经成为一名轮椅篮球运动员。“当时我觉得很奇怪的,残疾人还当什么运动员。因为我那时还是很自卑的,一直刻意掩藏自己的残疾,很少在路上走路,都是开摩托车,加上装了假肢,一般人看不出来我是个残疾人,”董福利回忆道,“但当时遇到的那个人让我很惊讶,他明明坐在轮椅上,而且还是高位截瘫,看上去却比我这个只是没了一条腿的人还自信。”这位朋友告诉董福利,当时的河北省轮椅网球队正在招人,没想到一次萍水相逢的偶遇,却为董福利的人生打开了另一扇窗。
“是网球给了我自信”
轮椅网球队招人这件事情,董福利最开始并没有放在心上。然而回到家里想了两天,却有些心痒痒了。“在那之前,我姐姐她们去打网球有时也会叫我,说让我在旁边看看,我都不去,因为当时的我从来不进任何公众活动的场所,”董福利说,“其实我是一种很羡慕、又不敢接近的感觉,想尝试,又很回避自己的缺陷。知道轮椅网球之后,我才知道坐在轮椅上也可以打网球,感觉很好奇。”
正因为这份好奇,虽然被告知当时的省队已经招够了人,董福利还是抱着“看一看”的心态来到了球场。“我的体形在女孩子中属于比较壮的那种,身体条件看起来还不错,所以虽然河北省队当时已经有三四个女孩子,教练还是让我试两下。”
在河北省队训练了两个月之后,董福利在全国锦标赛中一举夺得轮椅网球女单冠军,开始了她在国内女子轮椅网球界长达十多年的“统治”:在国内的轮网女单比赛中,她十几年来保持不败的纪录,甚至没有丢掉过一盘;除此之外,她在国际比赛上也是频频出彩,1994年远南运动会获得女单铜牌、女双银牌,雅典残奥会闯进16强,北京残奥会更是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女子轮网第一人。
“如果没有网球,现在的董福利可能还是怀着阴暗的心理在艰难过活。现在你们看我可能很自信,但我不是生来就坚强,从前的我可能比很多人都要脆弱,觉得世界上每个人都比我好。是网球给了我自信,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所以我爱网球就像爱我的生命一样,我老公有时都开玩笑说,你爱网球胜过爱我!”董福利发出爽朗的笑声。
我也有爱要释放
董福利这场比赛的对手是来自日本的上地结衣,对方今年才16岁,比董福利的女儿还要小3岁,但已经是日本女子轮网队中数一数二的人物。“虽然没有跟她交过手,但我之前就听说过她,我们男队有选手到日本跟她打过U18的比赛,都输给过她,所以我从一开始就很警惕的,”董福利说,“虽然今天是我赢了这场比赛,但这个小女孩确实打得很好,也很有潜力,比赛中她也表现得很顽强。尽管我们没有多少言语上的交流,但我们在场上的表现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敬意。她年龄实在太小了,我这比赛打得都有点不太忍心,哈哈!”比赛之后的例行握手,董福利隔着网带与上地结衣来了一次亲昵的拥抱,看上去确实像是长辈在鼓励晚辈。
“我很钦佩她的斗志,日本队确实有这种顽强的传统。她给我造成的困难越大我就越开心,因为越是这样,克服了这种困难之后那种喜悦感就越强烈,我也要展示中国人不怕困难的传统。”喜欢挑战的性格充分展现出董福利的自信,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胜过很多肢体健全的人。“现在社会关爱残疾人,主要就是想让他们回复自信、重返社会,但自信是经过磨练得到的,不是说出来的。要让残疾人重新站起来,不是要给他们多少物质,而是要给他们这样一个平台,就像我参加轮椅网球运动一样。”
如今,除了园林处的工作之外,董福利还在赞助单位的帮助下开办了轮椅网球学校,义务教一些残疾儿童打轮椅网球。“社会给予过我那么多的关爱,现在我站起来了,我也有很多爱要去释放。”董福利说。对此,她的丈夫兼教练陈勇也十分赞同:“参加过体育运动的残疾人更容易融入社会,因为运动能让他们重拾自信。与身体的康复相比,残疾人更需要的是心理的康复。”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邓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