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发球英姿。
与其他大满贯有些不同,法网的平易近人也“纵容”了反传统的本土观众。在罗兰·加洛斯,嘘声有时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被嘘的那名球员遇上了法国对手。今天,李娜就在苏珊·朗格伦球场受到了如此待遇。不过,28岁的娜姐已经越来越有明星范儿,四起的嘘声只是小小插曲,她较为顺利地以7比5和6比3击败法国新秀米拉德诺维奇,闯过首轮。
从温度低至6℃的华沙,赶到正午突破30℃的巴黎,不到72小时,自称“晒晕了”的李娜就要上场接受阳光考验。首盘两度被破发,次盘第9局又在自己的发球局中0比40落后,放在过去,性急的李娜或许早就一通发泄。观众,还有场边的丈夫姜山都可能是发泄对象。但今天,面对全场球迷在自己发球时制造出的细碎噪音,11号种子只是低头轻抚球拍,拉两下浅绿色的裙角,再把几缕散发归拢到耳后,几个不失女人味的小动作,不经意间,李娜就完成了自我调适。
“一如幻境,一如倒影”,见记者一脸迷茫,《费加罗报》记者罗瑟林很认真地在纸上写下这句英语,这是大师伯格曼对于前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的作品《雕刻时光》的评价。《雕刻时光》是塔可夫斯基关于电影的一本随笔集,讲述电影是借助胶片记录时间流逝的艺术。“时间会在人身上、物质上留下印记,这就是雕刻时光的意义所在。”罗瑟林说,他还记得2年前李娜在澳网赛场把丈夫骂下看台的样子,“很难把今天的李娜跟那情形联系起来。”仿佛,那时的李娜是个幻境,而今天这位淡定的球员才是真正的中国一姐。其实,李娜还有过更肆意的作为:19岁时,因为看不惯,她就退出国家队回到校园;2001年拿下全运会冠军后,她却又在釜山亚运会前退役。那会儿,李娜的脾气与才气同样出名,但现在,人们越来越难看到她焦躁的那面。
那么倒影又如何解释呢?“昨天张帅的比赛看了吗?”罗瑟林反问,“我想那就是李娜的倒影,20岁的张帅第一次打法网,机会一大把,却都被自己的手足无措浪费殆尽。如果李娜看了昨天那场比赛的话,她就能从张帅身上看见自己头一回踏上大满贯中心赛场时的倒影。”
法国人的英语说得一知半解,但有一点却赢得我的认同,那就是现在的李娜,愈来愈“国际”了。几年前,她和队友们总在边缘球场比赛,观众寥寥无几,除了碰到中国记者,走到哪里都没有被认出的可能。现在,这些都是过去式了。赛后,坐到新闻发布厅里,有记者赞李娜已在举手投足间显现出星味,换上玫红色休闲装的她不仅坦然接受,还附带一句调侃,“我以为我已经是明星了呢。”转而,用一个职业化的笑容,示意外国记者先提行问,然后,用英语流利作答。
不再大喜大悲毛毛躁躁;不再于忐忑中踏上中央球场;不再逃避外国记者。相反,惬意的微笑、职业的神情,还有偶尔无伤大雅的玩笑,2010年的网坛已经感受到李娜的星味渐起。这些,既是成绩提升后的积极影响,也是跻身世界顶尖选手行列的必要条件。这一切,也许是“单飞”的磨砺所制造,也许是时间真的能让人沉淀。
本报特派记者王彦
(本报巴黎5月2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