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专家:中国女网是不是纸老虎 井喷爆发需巨星撑场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9月08日10:08  东方体育日报

  大雨延迟了美网的步伐,但最后的决战中,人们看不到中国金花的身影。但这不会影响外界对中国女子网球的关注,毕竟,这群常年征战于各类国际赛事的姑娘,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她们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对众多国外专业网球媒体看来,如今的中国女子网球已经来到了路口:是像俄罗斯诸“娃”们一样,就此形成集团优势,还是像日本网球一样,出了个把优秀选手后又一蹶不振?《网球》专栏作家汤姆·佩罗塔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专题编译 本报记者 章丽倩

  最关键的一点是:走出去

  走出去磨练球技,这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吗?为什么?中国网球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花了点时间。因为他们的初衷是本土打造,就像培养中国的乒乓球、羽毛球世界冠军那样。但是,网球运动的情况却不一样。

  在乒乓球、羽毛球或者是跳水领域,中国原本就是最强的,他们可能在世界前十排名中占据九个位置,这样的话的确没有出国培养的必要。但把相同的思路移植到网球上可不行!以前,中国网协用一套包括饮食、作息、训练在内的计划来培养青少年选手,而不是把他们送到国际赛场上和最优秀的同年龄球员比赛。不过,这种“自修式”的训练模式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起了变化,从那时起,终于有人愿意听听国外教练和训练师的建议了。

  多格·麦克库迪(前美国网协选手发展计划主管)、托马斯·豪格斯泰德(德国“金童”哈斯的前教练),还有澳大利亚教练德斯·泰森,这些专家都替中国网球出过主意,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走出去。李娜去过得克萨斯的纽坎贝网球学校,还有些球员则被送去了波利泰瑞,成了莎娃的学妹,现在中国球迷已经不会对此大惊小怪了。

  李婷和孙甜甜的奥运金牌是一个开始,然后郑洁和晏紫又在2006年的澳网和温网上两度捧起大满贯奖杯,这一连串的成功让网球运动在中国有了更强的吸引力。这些姑娘从中国网协那儿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包括参加世界各地的巡回赛,以及外教的聘请,但是繁荣的似乎也就是限定范围里的这些球员。

  “在美国,几乎每个星期都有青少年比赛,如果我不去参加的话,也许我爸爸会把我直接扔到成年组的巡回赛里。但在中国,这样的比赛还不够多。”张德培,一个和中国有着亲近感的大满贯得主,现在他已经把自己的网球学校开在了深圳。同样地,麦克库迪也觉得孩子们的竞争该再多些才好。“他们应该在实战中多磨练,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都该有更多的比赛机会。”

  爆发 还需一位超级巨星

  俄罗斯和日本,都是中国的邻居,不过在网球道路上,它们却各自标记着方向,两个有点截然相反的方向。

  莎拉波娃是俄罗斯网球的一个标志,虽然她的同胞并不完全认可这个满身美国味的姑娘;她的身后是一个强大的“红粉军团”,在上期WTA世界排名榜上,俄罗斯姑娘占据了TOP10中的六席;男子阵容相对低调,但依旧实力不俗,四人跻身ATP的TOP30,还有“沙皇”萨芬吊在第44的位置。也许日本人在美网见证了一位天才的出世,19岁的锦织圭闯入1/8决赛,成为自1968年网球职业化以来第一个闯入美网16强的日本男选手——但这不能掩盖日本网球的苍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2008年美国网球公开赛专题 

更多关于 女网 金花 的新闻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