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网球地理之塞尔维亚:游泳池里练球 追随偶像走异乡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6月19日03:27  东方体育日报

  专题撰稿 特约记者 西蒙

  塞尔维亚的国名从去年德国世界杯后才渐渐为人所习惯,之前人们更熟悉的是南联盟或塞黑。对于塞尔维亚网球,最为人所知的渊源来自于莫尼卡·塞莱斯,这位出生于1973年的天才少女,年仅15岁时首次参加法网就打入了半决赛,并在次年以16岁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法网女单冠军。但在其卫冕法网的1991年,原南联盟解体。到了塞莱斯成为公开赛时代首位法网女单三连冠得主的1992年,她的祖国又改名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塞莱斯在1995年成为美国公民,这时离她首次到美国波里泰利网球学校已经整整十年,在塞莱斯离开前南斯拉夫到美国训练的1985年,当今世界3号女单扬科维奇刚刚出生,而在塞莱斯在法网三连冠伟业时,当时才5岁的今年法网亚军伊万诺维奇受电视上的塞莱斯所影响而进入了网球学校。由于战乱等原因,塞尔维亚选手迫于训练条件纷纷离开自己的国家追求各自的网球梦,这种无奈显然不是完全同塞莱斯当年的追求一样,但成绩却同样醒目:本赛季这个国家有了三位世界排名前十的男女选手,在不久前结束的法网上,塞尔维亚人更是在男女单打四强中占据了三席,其中伊万诺维奇成功进入决赛。还同塞莱斯不一样的是,在去年黑山脱离塞尔维亚后,塞尔维亚的顶尖网球选手并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而是以优异的网球成绩充当了“国家大使”的角色。

  太令人惊奇了,

  一切都难以置信!

  在刚刚结束的法网,高潮无疑是纳达尔和海宁双双完成了三连冠,以及费德勒的全满贯梦想至少还要再等一年。除此之外,这届法网的最重大的“现象”就是塞尔维亚网球了。塞尔维亚网球,主要是来自塞尔维亚的三颗网球新星:22岁的世界3号女单耶琳娜·扬科维奇、20岁的世界4号男单诺瓦克·德约科维奇和19岁的世界6号女单安娜·伊万诺维奇——三个人全部在法网之后达到了各自职业生涯迄今为止的最高排名。

  事实上,这个饱受战乱的东欧国家总共只有6人参加本届法网单打比赛,但相比于19位美国男女单打选手中只有小威一人进入第四轮,塞尔维亚人从第四轮开始还一直保持着50%的“出勤率”,直到伊万诺维奇女单决赛中因为紧张而溃败于海宁拍下。三颗塞尔维亚新星中,德约科维奇虽然早在赛季之初就被费德勒视为未来的统治者之一,但在费德勒和纳达尔联手统治男子网坛的现状下,德约科维奇要想更进一步进入大满贯决赛、甚至夺冠,困难显然要比他的两位女同胞要大。

  如果不是因为两位塞尔维亚姑娘在本届法网的表现,也许很多人都忘记了过去五六年来女子网坛流行的现象:先是威廉姆斯姐妹在8届大满贯中6次会师决赛,妹妹小威以“塞莱娜满贯”横扫女子网坛;然后是比利时双姝一年多时间里8次会师决赛,其中海宁3次踩着小克的肩膀捧得大满贯奖杯;更近的是俄罗斯红粉,一年内卷走3项大满贯,其中两次包揽冠亚军。虽然现在说“塞尔维亚力量”(扬科维奇语)的兴起为时还早,但看着威廉姆斯姐妹已经近4年没有携手决赛场、克里斯特尔斯下个月就将成为

新娘,2004年的法网冠军米斯金娜已经“人见人欺”,不得不感叹女子网坛的“现象”变化之快,谁能说下一个现象就不是“塞尔维亚双奇”了呢?

  更主要的是,塞尔维亚三颗星是如此年轻,年轻得让美国和澳大利亚这些老牌网球强国妒忌,因为年轻就意味着希望和无限可能,就如伊万诺维奇晋级半决赛后说的:我们每个人的表现都如此出色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尤其是我们都还非常年轻,因此我们都还有很多年的美好前景和很多的可能性,我相信家乡人民会非常为我们自豪,这也让我们感觉无比美好。

  塞尔维亚网球就像战火过后的土地上,一夜之间冒出来成批的生机勃勃的幼苗。且不说外界对他们的好奇和探究,就是塞尔维亚人自己也觉得,这一切到来得有点不可思议。在女单半决赛前的那天,扬科维奇同德约科维奇的父亲说:“您真的明白这里发生了什么了吗?也就是我们在大满贯半决赛中有了三个塞尔维亚人?”这真是一种喜出望外。当四人进入第三轮时——包括第二轮淘汰了萨芬的提普萨雷维奇,塞尔维亚人就认为是个了不起的结果,然后从第四轮开始,在罗兰·加洛斯的塞尔维亚人每天都像在过节——因为男女比赛是隔天进行,而塞尔维亚三颗新星每天都照亮着他们。塞尔维亚人的兴奋到半决赛前达到了顶峰,“桌子上堆满了啤酒瓶,每个人都在狂饮。”扬科维奇说,虽然她的第一次大满贯决赛被海宁打碎,两天之后,更年轻的伊万诺维奇也只是短暂地品尝了一下大满贯决赛的滋味,“但这已经是一种了不起的成绩,尤其是安娜进入了决赛,一切都太令人惊异了,难以置信。”

  轰炸结束,他们在游泳池里练网球

  当然,更难以置信的是成绩的背后,正因为曾有过那么艰难的时光,伊万诺维奇们的自豪才会如此强烈。

  三人之中,最年轻的伊万诺维奇也许是对苦难感受最深的一个,这位身材高挑、容貌姣好的网球

美少女20岁的人生大部分是在塞尔维亚度过的,包括遭受北约轰炸期间。“那是艰难的时期,特别是1999年遭受北约轰炸的时候。”伊万诺维奇回忆起早年在德国用完了钱感到走投无路时说,“那时真是太难了,我自己都认为不可能继续打网球了,因为我们不知道这种噩梦般的情形还会进行多久。”北约的轰炸最后持续了3个多月,在轰炸刚开始的时候,恐惧代替了一切,更别说训练了。最初的恐惧过去之后,十一二岁的伊万诺维奇们才慢慢地习惯早上7点开始训练,试图像平常一样生活。

  与伊万诺维奇亲身体验炮火不同的是,年长2岁的扬科维奇在北约轰炸之前就到了美国,但她的担惊受怕一点也不比炮火下的伊万诺维奇少,伊万诺维奇至少还是同家人“共患难”,而扬科维奇在波里泰利训练营里备感孤独的同时,还得看着电视上的轰炸画面担心亲人的安危。也许是因为这段苦苦思念家人的经历,现在的扬科维奇更多地在塞尔维亚训练,当年把她送到美国就回来的母亲也几乎全职地陪她到处旅行参赛。

  而少年老成的德约科维奇让人见识到了塞尔维亚男人的坚韧,对于留下惨痛记忆的轰炸,德约科维奇选择了“回避”,“这真的不是用来谈论的,我不喜欢谈论这段过去。”德约科维奇说,“但这就像我已经说过的,我过去有过很多困难的时期,你知道,10、15或20年,我真的在努力地积极看待这一切。不幸的是,我无法待在自己的国家训练或得到发展,因为那里没法有这些条件。”

  对于伊万诺维奇们来说,轰炸的“后遗症”并不只是重建家园,要想进军职业网坛,就必需得尽可能多地参加国际比赛。但因为制裁,塞尔维亚人在出国签证上碰到了麻烦。同时,也没有往返塞尔维亚的国际航班。“我们不得不辗转匈牙利,为了赶一班飞机,我们要坐六七个小时的公共汽车。”伊万诺维奇回忆说。

  当然,轰炸有停的一天,签证有解决的一天,航班也有恢复的一天,但真正让塞尔维亚网球选手们感到艰难的是训练条件,尤其是在温度可以低到零下15摄氏度的塞尔维亚冬季。训练设备和场地的缺失到什么程度呢?伊万诺维奇和扬科维奇竟是从游泳池里训练过来的。这让西方媒体感到无法理解:游泳池里怎么打网球呢?“说实话,我是从游泳池里成长起来的。”伊万诺维奇说,那是小伊万诺维奇所在的一家俱乐部,俱乐部有个附合奥运标准的游泳池,但在塞尔维亚的冬天,要让这个游泳池保持适合游泳的温水,代价无疑太大了。因此,既然冬天没有什么人来游泳,俱乐部就把水放掉后铺上地毯充作了网球场。也许这场面实在太匪夷所思了,伊万诺维奇说到这里时自己都忍俊不禁,笑着说:“这是真的,他们还弄了两片,这就是我们小时候打的。不过,因为离游泳池壁太近,要打斜线球几无可能,这样我们就只好不断地练直线球。”

  这个游泳池变身来的网球场在塞尔维亚显然名声不小,“副业产出”也非常可观,除了伊万诺维奇,扬科维奇和提普萨雷维奇也曾在这个池子里锤炼过。“我小的时候也在那个游泳池里训练过,那是一种很难想象的事情。”扬科维奇说,“但那时你不得不这样,因为你别无选择。”其实,即使现在,冬季时要在塞尔维亚保持训练水准也是件难事,扬科维奇去年年底在塞尔维亚训练的场地是类似篮球场的地方,抬头可看到篮球网,身后又是足球球门,总之是那种乱糟糟的条件。同时,如果室外的温度是零下15摄氏度,那么室内也好不了多少,“因此我只能戴着手套和帽子,穿着夹克训练,这就是我们怎么在那里训练的。”扬科维奇说。

  世道艰难,三人追随偶像出走异乡

  虽然夏季的状况会好得多,有许多泥地网球场,也有一两片室外硬地场,但还是很难保证训练。“我们三个,以及别的选手,我们都在找一个地方,一个别的我们能训练的地方——那里我们能有一个完美的俱乐部和健身中心,因为回家训练真是太难了。”伊万诺维奇无奈地说。

  当然,在如此贫瘠的网球土壤上,再好的种子也难以结出今天这样的果实,伊万诺维奇们在感叹国内艰苦条件的同时,无不庆幸有机会走出国门找到更好的发展条件。“我一度认为自己真的不可能成功了,所幸的是,那时我找到了经纪人,他们出钱帮我找教练并负责我的旅行参赛费用。我也因此有机会在瑞士训练——对我来说,这就像又打开了一扇门。”伊万诺维奇说。当时她正在法国参加青少年比赛,一位瑞士的经纪人注意到了伊万诺维奇,问她是否愿意去瑞士训练两周。“回头看来,那是我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真的很感激他们。

  ”瑞士经纪人丹从伊万诺维奇14岁时开始“接管”——正是青少年选手必需参加国际赛事的关键时期,丹的出现让伊万诺维奇感到非常幸运,“因为他在那里,他从一开始就支持我,他也总是很信任我——这也是我前进的动力。”值得一提的是,伊万诺维奇在瑞士的基地正是费德勒的家乡巴塞尔,球王在法网期间也主动说自己同伊万诺维奇很熟悉,而费德勒是伊万诺维奇继塞莱斯之后的偶像,“在我开始参加更多的职业比赛后,我真的非常钦佩费德勒,他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员,也是一个伟大的人,因此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他那里学到很多,而他为网球运动所带来的是如此之多。”伊万诺维奇说。

  同样,扬科维奇的网球天赋也没有埋没在塞尔维亚糟糕的网球环境里。在刚开始打网球的时候,扬科维奇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职业网起运动员,“我开始时只把打球当作娱乐,从中找点乐趣。然后人们说我很有天赋,有很大的潜力。一切都是这么开始的。”她的网球引路人是年长自己6岁的哥哥马库,在仅仅几次训练之后,扬科维奇就凭借着特别的网球天赋从一起训练的伙伴中脱颖而出。虽然经历了同一代塞尔维亚选手都经历过的困难时期,但在家庭和俱乐部的支持下,扬科维奇还是成为东欧最优秀的青少年选手之一。而“金子总会发光的”,哪怕是在当时闭塞的塞尔维亚,扬科维奇的天才还是被一位老人注意到了——尼克·波里泰利,当今最著名和最优秀的教练之一。自然而然的,这位来自贝尔格莱德的少女成了著名的波里泰利网球训练营中的一员——一条类似于她的同胞莫尼卡·塞莱斯的成才大道在扬科维奇面前展开。相对来说,德约科维奇的“出走”更加主动,他12岁参加德国

慕尼黑的尼基·皮利奇网球学校,并在那里待了两年后才回到贝尔格莱德,“幸运的是,我周围的都是好人,他们都懂得网球。”德约科维奇说。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前南斯拉夫选手皮利奇,皮利奇本身就是一位传奇,曾以34岁高龄杀入1973年法网四强,作为网球教练,他的弟子中包括贝克尔、斯蒂希和伊万尼塞维奇等名将。皮利奇长期在德国网协任职,并作为德国戴维斯杯队长三度夺得戴杯。2000年开始回到祖国克罗地亚就任戴维斯杯队长,并在2005年历史性地为克罗地亚带来首个戴维斯杯。不过,在本赛季取得耀眼战绩之前,德约科维奇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因为他还有两个弟弟也在打网球,过去一年来关于这位塞尔维亚天才将加入英国籍和穆雷联手振兴英国网球的传言,多少有改善窘迫的训练和经济条件的原因在内。

  海归派成就

  塞尔维亚力量

  德约科维奇去过德国,扬科维奇去过美国,伊万诺维奇去过瑞士,塞尔维亚目前最顶尖的选手都是“海归派”,这么多塞尔维亚选手“出走”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显然已成了职业网坛的“现象”之一,甚至都成了网球“第三世界”国家效仿的榜样。

  对此,三位塞尔维亚新星都非常自豪。在德约科维奇看来,对于塞尔维亚这样一个没有很好网球传统、也没有网球组织系统的国家来说,能有这么多位居世界前十的高手——从数量比例上来说仅次于俄罗斯,无疑是一种空想般的成功。而扬科维奇则说,“你可以把我们叫做‘塞尔维亚力量’或者别的什么,无论你去哪里,塞尔维亚人到处都是,塞尔维亚人赢得了所有比赛,这是难以置信的,我为此自豪,但愿我们能继续前进。”更年轻、成绩更好、外在条件也更有优势的伊万诺维奇也说:“我们是国家的大使,而且我们都还非常年轻,因此我们同时能有这么出色的表现非常了不起,同时有3-4位世界前十选手,对我们国家来说是难以置信的成功。”

  不过,很难让他们把成功归功于国家。这个位于巴尔干半岛中北部、领土面积不到9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00万的小国,确实可以说没有为德约科维奇这代选手提供任何帮助,没有设备、没有场地、没有教练,“一切都是意外的,因为别的国家的选手多少都有来自网协或国家的帮助,但在塞尔维亚没有。”德约科维奇谈到造成年轻选手纷纷出走其他国家的原因时说。倒是由于德约科维奇们的示范作用,越来越多人们对网球这样的个人运动产生了兴趣。“我知道过去的一年或一年半里,有很多很多的孩子因为我们(的榜样)开始打网球。”德约科维奇说。

  三位塞尔维亚天才能有今天的成绩,更多的是个人的努力和幸运,特别是离不开各自家庭的支持。对扬科维奇来说,陪伴自己四处参赛的母亲同时也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她总是在那里,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时候,她都是非常非常支持我,我对有一个如此棒的家庭感到非常幸福。”扬科维奇说。伊万诺维奇则自小崇拜来自前南斯拉夫的巨星塞莱斯,后者1992年完成法网三连冠时,伊万诺维奇还不到5岁,看着电视上转播的网球比赛,她记下了当地一所网球学校的电话号码,央求父母送她入学,而在5岁生日得到了一只网球拍后,伊万诺维奇从此爱上了这项运动。

  至于德约科维奇,他有一个足球和滑雪都达到专业水平的老爸,但其父亲是个开通的人,并没有强求大儿子“子承父业”。德约科维奇深知家庭支持对成功的重要性,而现在他已有能力对两个弟弟提供支持了。“我想他们的压力比我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要大,因为他们有个世界排名第六(最新排名为第四)的哥哥,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绩。这是很大的压力,就像,‘哦,德约科维奇的弟弟,让我们看看他打得如何。’”不过,有个明星哥哥的好处是:除了榜样作用,还能帮助他们,给他们建议。虽然一年之中几乎有11个月在旅行参赛,同弟弟们见面也不太多,但德约科维奇从来没有忘过兄长的责任:“我真的会尽一切来帮助他们。”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甚至,更年轻时的磨难都是成功的原因。“我认为塞尔维亚人是非常、非常坚韧的人,有着强烈的好胜之心。”扬科维奇说,“我自己就是这样,我不喜欢失利,也从不放弃。为了胜利、为了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选手,我愿意做一切事情,会非常努力地工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