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华
打假风暴越发猛烈,中国足球再迎重建时机。昨天,蔡振华以总局分管副局长的身份,首次会见地方俱乐部“诸侯”;上周,蔡振华出席了十部委代表参与的足球研讨会。不难发现,蔡振华整治中国足球打出的第一张牌,就是加强对足球俱乐部的监管。
1994年以来,中国在进行足球市场化改革的同时,监管体制却没有相伴而生,足球产业长期处于不受监管的“自主经营”状态,显得过度“市场化”。中国足坛之所以乱象丛生,从改革的排头兵变成贪腐的重灾区,其根源就在于监管制度存在巨大的漏洞。
从打假扫黑已公布的案情来看,不少足球俱乐部在打假扫黑风暴中,扮演了并不光彩的角色。正因如此,蔡振华整治中国足球后的第一个动作,是给昔日过分“自由”的俱乐部套上监管的“紧箍咒”。
中国足协决定修订监管办法,提高联赛准入门槛,就是规范足球俱乐部运作的一大监管举措。记者从参与昨天会议的人士处了解到,中国足协一系列加强监管的举措,也可以被理解为重新把足球纳入举国体制的轨道。
据悉,足协即将颁布的两大重要文件中,特别强调了各省市足球对俱乐部工作的参与和监管。比如,中国足协要求省(直辖市)足协审查俱乐部工作;中国足协连同各省市地方协会组成“审查与监管委员会”,对各俱乐部进行规范管理;加大省足协对省内各俱乐部的监管职责,其中包括管理、注册、转会等职责作用;增加俱乐部准入资格复议制度,允许资格审核未通过的俱乐部向足协申诉,等等。
当然,“打监管牌”只是从俱乐部层面加强整顿、肃清环境,中国足球要想真的进步,最关键还是足协自身要加快推进改革。在真正市场化的环境里,担当监管者角色的足协只能是具有民间性质的俱乐部“行会”机构,而在我国,足协是一个履行着行政管理职能、缺乏独立性的半官方机构,一套人马,却有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与“中国足协”两块牌子,在足球市场中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既充当监管者,又与被监管者一起参与商业利益分配。这样,中国足球的一边是监管乏范的过度“市场化”,另一边是行政权力高度干预,中间灰色地带就难免产生权力寻租和滋生贪婪腐败,成为足坛“假赌黑”泛滥、足球市场衰退、竞技水平低下的源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