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张海涛 中国女足的“传奇”人物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10:31 扬子晚报 |
张海涛似乎注定了会成为中国女足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为什么称之为传奇?因为只有“传奇”才会被神秘的光环笼罩,从离奇的开局到荒诞的结尾,张海涛一直扮演着一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角色。 竞聘:不拘一格降人材? 在女足新帅问题上,选择一个从不知女足为何物的张海涛,而不是在女子足坛打拼多年的“熟练工”。如果抛开曾经被很多媒体炒得很凶的“关系论”不谈,那么中国足协的这种做法就只能用“不拘一格降人材”来解释。 从张海涛的执教经历来看,他并没有达到足协竞聘提出的要求,竞聘国家队主教练要拥有3年以上全国女足成年队或男足职业俱乐部主教练的经历,并取得过女足成年各级赛事前3名成绩或男足甲、乙级俱乐部联赛前6名成绩。张海涛与宿茂臻是同一时代的球员,他执教的最佳成绩,就是率山东鲁能青年队夺得过全国U21联赛冠军。当时我们分析过,张海涛最终在竞聘中胜出,是因为足协领导和国家体育总局高层,对中国女足从长计议,而选择了颇具潜力的张海涛。对于这个结果,好多地方队的女足教练们都有些不服。他们认为,由一个没有达到竞聘要求的人出任中国女足主教练,竞聘不就是一个过场吗? 不过,对于当时竞聘的结果还有一种论调。王海鸣所带领的国青队是为2008年打基础,如果由他出任目前这支国家队主教练,一旦在雅典奥运会前后的重大比赛中失手,必然会对他带队参加北京奥运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足协选择了一个过渡角色,那就是张海涛,同时也很有创意地提出了“六个月试用期”的说法,失败了,王海鸣上台则理所当然;成功了,让张海涛继续带队则顺理成章。 苟活:身正不怕影子斜? 因为熟悉了米卢和哈恩的那一套,所以我们对于张海涛上任之初的大规模选秀“换血”是不会大惊小怪的,对于大赛前的一系列失败同样不会大惊小怪。张海涛上任后不久就遇上了雅典奥运会亚洲区预选赛,他用一连串的胜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似乎在告诉所有怀疑他的人——国际足联的资格证可不是虚的。 但奥运会的正式比赛一下子把他打回原形。0:8惨败之后,信誓旦旦地说“不出线就下课”,颇有一股子“壮士一去不复还”的味道,其盲目自大由此可见一斑。奥运会期间,记者在与老女足队长孙雯的聊天中也曾经问过,她作为特殊的“随军记者”,关键时刻为什么没有向张海涛提出点建议。孙雯显得很委屈,她说,赛后她曾经两次与张海涛直接对话,每次话到嘴边就被张海涛很不领情地顶回去……不了解女足形势,又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能虚心“纳谏”,此为其不足之二。 从女足回国至今,我们都在期待他能如自己所说,要引咎辞职。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所谓的女足换帅均为舆论在想当然地分析,“私自”为中国女足做主。当事人张海涛绝口不谈下课事,而中国足协也在用“留职察看一年”的惩罚,以及张海涛的“自白书”试图糊弄众人。其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尽管有所谓权威人士分析认为,因为张海涛的弃留直接牵扯到足协诸多大员的切身利益,因此女足选帅工作才被无限期束之高阁。但一个在女足圈里毫无“根基”的人,真的值得当权者如此为他庇护吗?当初的“朝中有人说”,真的是强加在张海涛头上的流言吗? 自白:因为无能所以无罪? 再看看在张海涛的“自白书”中,他究竟提到了什么。在最新的述职报告中,张海涛的言辞虽然比较恳切,但是比起当年马良行洋洋数万字的总结,在各方面都有“小巫见大巫”的意味。尤其是这份报告中还潜藏着很多“长官授意”的痕迹。张海涛在承认“无知”、“盲目”时显得过于轻描淡写,在请求“处理”时又完全是一笔带过,从始至终又在通过“饭菜不合口”、“老队员不服管”、“守门员发挥太差”等论据在为自己作着开脱,并且根本不作“自请交出帅印”之类的原则性表态,如果单凭这份报告,任谁也难以作出将张海涛解职的决定。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他的自白。在“认识”中,张海涛提到,“由于在认识上过高地估计了队伍的实力,虽然清楚队伍的不足,但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了研究对手的弱点上,并想以此击败对手,没有能够辩证地看问题”;对于备战,张大帅说,“这次比赛体能状况不好,集训地点的安排对后期的体能保持和调节起到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这些因素在做计划安排时,个人都考虑不足”,而在比赛中,“如果临场指挥思路更清晰,指挥更坚决的话,比赛还是会有一定的转机”……对于一个职业教练而言,这些辩解的内容事实上都是他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如果说“无能”可以成为减轻罪责的理由,那么对于中国女足的未来,我们除了祝福就再也没有任何话可说了。本报记者任学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