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蔡集杰吗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08:59 中国体育报 |
编辑同志: 有一位篮球元老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他是我当年最欣赏的几个篮球名将之一,他就是蔡集杰。能报道一下他的晚年生活吗? 北京工业大学退休干部 广通 据说八一男篮人人是高手,个个是大腕儿,“国字号”球衣几乎每个队员都穿过,这从八一队元老级人物蔡集杰的履历中,再一次得到佐证——— 蔡集杰,1935年生于辽宁省大连市。从1955年选调进国家队到1976年调离,在国家队历时21年,加上在八一队的19年直到退休,他在篮坛整整摸爬滚打了四十个春秋。 蔡集杰曾代表八一队和国家队出征国际比赛188场,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八一队立下汗马功劳。此外他还先后出任八一女篮主教练、男篮教练、青年男女篮领队兼教练,为培养我国优秀篮球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蔡教练的弟子中有许多界内耳熟能详的名人,如王长友,原国家男篮主教练,现山西宇晋男篮主教练;蒋兴权,原国家男篮主教练,现国家男篮技术顾问、总局篮管中心专家组成员;王非,原国家男篮主教练,现八一男篮总教练;匡鲁彬,总局篮管中心运动队管理部主任、中国男篮领队;此外还有我国篮坛最高的选手———2.28米的“亚洲第一中锋”穆铁柱、有“亚洲神投”之称的郭永林,以及王治郅等。 已退役十年的蔡集杰,仍时时关注着八一男篮。建队53年,取得过30多个全国冠军并在实行俱乐部联赛制后获得七连冠的八一队,近年来卫冕一年比一年艰难。这有赛制改变、赛时延长以及外援上场人次增加等原因,但蔡集杰认为,八一队的关键还是选材问题,他认为“底盘大,尖子才多”,才能在CBA立于不败之地。 他表示,过去八一队之所以能雄霸中国篮坛,得益于良好的选材机制———他们是最早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材的队,下至各大军区一二十支青年队的苗子,广至五湖四海的篮球人才,只要军队需要,可以说是全国支持。但现在队伍老化,年轻的又补不上来,青黄不接。蔡老说,像国家乒乓球队出场五个人、七个人,能集中一百多人集训,那倍数多大啊!他认为着眼未来,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是重振八一队的关键。 从技术层面上,他强调还是应多练防守。他简单明了地阐述:“厚厚的一大本篮球书,其实就四个字‘进攻—防守’。”“现在都练投篮练进攻,不爱练防守。防守很枯燥,体力要花得多得多,也苦得多得多。但要打快攻,就要拼防守。”打了一辈子球的蔡老对篮球有很多真知灼见…… 回首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蔡集杰说,“奋斗也好,付出也好,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每天挖山不止,还得精益求精。” 1994年,蔡老摘下领章帽徽退役,但他的篮球生涯并未到此终结,在篮坛名宿钱澄海领衔的北京元老篮球队,他又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不打球的时候,蔡老就到离家不远的北京体育馆打网球,每周一三五,约上三两位好友打打球,聊聊天,安享晚年。 蔡老有三个女儿,老大身高1米82,老二1米74。1米84的小女儿,曾在北京女篮打球,后因伤退了下来。蔡老的夫人傅莲贞曾是国家女篮队员,后到北京队执教,与蔡老志同道合,但不幸于去年病逝。 为写本文,记者请蔡老来到报社。他一米九几的身量,腰板笔直,走路轻快,举手投足间依稀可辨当年左前锋的神采。尽管近两三年因患糖尿病,一日三餐只吃二两粗粮,但从他说话的音量和思路的清晰敏捷看,完全不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这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编后絮语:这位读者在信中还讲述了他当年是如何“灌一行军水壶的白开水,揣上两个凉馒头,从海淀区苏家坨骑几十公里的自行车,赶到城里的北京体育馆,花几毛钱买张票,看蔡集杰他们打球”,“看完球还得顶着西北风往回骑,到家都后半夜了。那叫一个苦!”他还说,“搁现在的人,就是有姚明(出场),估计也没几个有这劲头了。” 昨是而今非。篮球发展的太快了,观赏篮球的条件也发达得太快了,可驾车可看转播可上网,但在这“忆苦思甜”的对比中,还是让人更怀念老球迷们从骨子里溢出的对篮球的那份情。 作者:刘露非 (来源:中国体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