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综述:唱响新世纪的青春之歌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9月07日09:04 中国体育报 | |||||||||
“让我们快乐健康,青春在这里启航;让我们播撒希望,理想在这里点亮;让我们运动歌唱,青春在这里荡漾;让我们拥抱太阳,希望在这里闪光……”体现出“团结、文明、奋进、育人”主旋律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今晚在黄浦江畔缓缓地落下了帷幕。 整整八天,来自全国各地的33个代表团、8000余名大学生健儿,传承奥运精神,勇于拼搏,敢于挑战,唱响了新世纪大学生的青春之歌。整体水平上升到新层次
本届大运会圣火点燃之日正逢奥运大赛结束之时,中国体育健儿在雅典争金夺银,取得历史性突破的佳绩,极大地鼓舞了莘莘学子。而一批学籍在高校的奥运选手的转战加盟,提升了赛事的整体水平。齐晖、欧阳鲲鹏、周雅菲、徐妍伟、朱颖文、庞佳颖、杨雨、孙英杰、史东鹏、高淑英……使得赛场群星闪耀,熠熠生辉。 尤为令人振奋的是奥运基础项目田径和游泳捷报频传,大运会纪录屡屡被刷新,游泳比赛尤甚。据赛事组委会统计,有26队137人278次超71项大运会纪录,1人1次平1项全国大运会纪录。而其中游泳的64个项目中有25队、99人236次打破49项赛会纪录。有媒体形容,游泳纪录几乎成了“易碎品”,甚至出现了决赛的8名选手有7人打破原来纪录的“奇观”。而在田径赛事中,88个项目有1队38人42次超22项全国大运会纪录,占了总项目的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赛场上涌现了一大批充满朝气的新秀,陌生面孔比比皆是,他们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在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令专业运动员败给“土生土长”在校大学生的“冷门”也不时出现。参赛选手的结构经历了由退役、专业选手为主到学生运动员为主的转变过程,在大学校园培养真正的大学生运动员,已成为我国选拔优秀运动员的一个重要方向。构筑“体教结合”的交流平台 “体教结合”这个新名词,在大运会上成了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团官员,借助大运会这个大平台,探讨继续如何做好“体教结合”,在高校体育必须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寓德于体、寓智于体、寓学生发展于体上达成了共识。 “重要的是交流,得不到奖牌也不要紧。”山东代表团副团长、省教育厅副厅长黄琦认为,大运会上感受其他省市的经验,学到上海高校通过俱乐部制将体育与教育紧密结合的高招,这就是很大的收获。他同时也在思考如何通过体育文化的繁荣来带动校园文化繁荣的问题。 广东是下届大运会的主办者,广东代表团秘书长、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叶小山认为“体教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让运动员在训练的同时接受大学教育,提高文化素质对其技术提高、全面成长都有帮助。” 地处北国的黑龙江代表团团长、省教育厅副厅长孟凡杰感受“这届大运会最大的特点,是把大学体育和大学生思想道德、学校改革紧密结合,而不再是单纯地就体育抓体育,就竞技抓竞技。”大运会上展示出来的体教结合的成果让孟凡杰有了新的想法:“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必须紧密结合,打破界限,从根本上做好体教结合的体制建构,发挥各自优势,从而提高学校运动水平,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赛制还需不断完善 与前六届相比,本届大赛赛制已考虑到“土生土长”大学生运动员与专业运动员的差距,在田径和游泳上分甲、乙组来分开比赛,但在其他项目上还是存在着国手和学生同场比赛的局面。 有的专业人士认为,本次大赛运动成绩的普遍提高就体现了赛事的高水平。大学生国手们的参赛,所产生的名人效应扩大了比赛的影响力,也提高了观赏性,吸引了市场和赞助商的关注。 一位选手表示,尽管自己的水平难以与专业运动员抗衡,但依旧有参赛积极性,能与高手同台竞技是自己盼望已久的。也有老师有疑虑,这样的局面需要改变,老是由专业选手包揽冠军,缺乏公正性,不利于高校体育的发展。 有位专家建议,参赛结构向“土生土长”唱主角转变势在必行,但现在的体制只能逐步改善、完善,可以对学生运动员采取特殊政策,如加大奖励力度或增加学分等,鼓励他们向高手挑战,勇于战胜专业选手。 本报记者 平 萍 (上海9月6日电)(来源:中国体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