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汉放弃“海归”奢望 留洋球员不再倍受青睐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4年06月18日10:17 体育周报 | |||||||||
荆楚网消息(体育周报)(记者肖良志发自北京)随着7月17日开始的亚洲杯即将到来,不少国脚又开始做起留洋梦。鉴于目前留洋球员的人数和现状,国家队主教练哈恩并没有对“海归派”有太多奢望:“足球是集体项目,不能突出哪个单个个体。” 2003年年初上任时,哈恩曾对海归派非常感兴趣,他要求中国足协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和孙继海、李铁、邵佳一所在俱乐部交涉,要求这三人无论如何都要参加和巴西队的比赛。
哈恩认为,目前的留洋球员还无法成为中国队的中流砥柱,过去的3场世界杯预选赛已证明这一点。孙继海、李铁和邵佳一的确能迷惑对手,科威特和马来西亚队主帅甚至公开宣称,他们害怕的不是中国队,而是孙继海等留洋球员。哈恩则说:“他们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我们不仅只有一个孙继海,我们有11个人值得他们害怕和尊重。”这也充分说明了哈恩没有把三名留洋球员作为中国队冲击世界杯的砝码,在李铁仍没有恢复正常训练的情况下,这种砝码更无法存在。 当然,唯一能够打上比赛的孙继海没有表现出英超球员的水平。可能是因为身体过于疲劳或者假期里没有系统训练的原因,在哈恩召回孙继海打的所有比赛里,孙继海都没能鹤立鸡群。哈恩曾专门到德国观看邵佳一的比赛,但邵佳一的伤病和出场时间错过了哈恩的考察,至今哈恩对邵佳一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仍没有清晰的认识:“邵佳一此前在德甲联赛中仅出场几分钟,他的身体状况和状态还难以适应快节奏的比赛,还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恢复。”海归派在国家队的作用大大削弱,哈恩在公开场合从没有对海归派表示过特有的好感。 不仅哈恩没有了奢望,中国足协也不再像以往那样青睐留洋球员。对于国家队在最近几场比赛中的表现,主管国家队的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比较满意的只有两位年轻球员,这两人正好也是哈恩一直力挺的——周海滨、阎嵩。 昨晚,中国足协的一位高层官员说:“现在是中国球员留洋的低潮期,已经出去的球员在意识和比赛能力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但他们还无法确立在国家队的领袖地位,希望媒体不要夸大他们在国家队的作用,那样会给他们带来更大压力。” 和前任国家队主教练米卢的观点一样,哈恩也希望国脚们有更多机会到国外高水平联赛踢球:“更多人到国外高水平联赛踢球,可以让中国足球更了解现代足球,对提高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是有好处的,这些球员的经历能给我们很大帮助。当然,我始终认为,国家队成绩好对任何人都有好处,尤其是对球员到国外高水平联赛踢球更有帮助。” 出路①选择适合自己的联赛 从1998年杨晨登陆德国至今,先后有14名球员在国外踢球,但却没有给中国足球或者说是中国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原因就是真正在高水平俱乐部效力而又能打上主力的球员占少数,这也直接影响了留洋的质量。2004年亚洲杯后可能掀起的新一轮留洋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上述14名球员是:孙继海、李铁、邵佳一、商毅、董方卓、蒋亚非、马明宇、黎兵、范志毅、张恩华、谢晖、杨晨、李玮峰、李金羽。 目前仍在国外踢球的是孙继海、李铁、邵佳一、商毅、蒋亚非。其中,孙继海的位置比较稳固,李铁很多时候呆在预备队,邵佳一除了伤病外留下的记忆并不多,商毅在西班牙乙级联赛踢球,董方卓则被租借到比利时。只有孙继海在英超中得到了真正锻炼,其余球员只能算是有所收获。那些已退役或者还在国内踢球的人去过的基本上是一些弱势俱乐部参加的是低级别的联赛,这也是他们为什么没有让中国队水平有较大改观的主要原因。范志毅、张恩华去的是英国甲级队水晶宫,这支球队的水平的确一般、马明宇当年去的虽然是意大利甲级队佩鲁贾,但是他几乎没有出场比赛的经历,还是让他无法学到真正的现代足球;黎兵去的是德国乙级球队奥芬巴赫,同样铩羽而归;谢晖在德国乙级联赛踢球时好时坏,最终被米卢弃用;李金羽则不堪承受在法国南锡队无休止的板凳之苦,被迫返回国内踢球。这些球员之所以没有为中国足球带来更多的潮流性变化,关键是他们处于弱势俱乐部或者低级别联赛而又没有杀敌救主的能力,远离了真正高水平的联赛。杨晨曾经有过短暂的辉煌,但很快就滑落。 中国足协高层领导不得不提醒出国踢球的球员,在选择俱乐部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高水平联赛,而且要保证自己能够踢上球,否则一定要慎重。国家队主教练哈恩也说:“如果到国外的低级别联赛踢球,还不如在国内发展,因为国外的低级别赛事并不比中国的职业联赛水平高。”哈恩的观点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14名海外球员没有为中国足球带来大的变化,也没有形成海外兵团应有的“足球气候”。亚洲杯后或者2005年有机会到国外踢球的肇俊哲、周海滨、郑智、徐云龙等球员,一定要接受前人的经验教训,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俱乐部和能够提高自己水平的国外联赛,而不是一窝蜂地拿留洋赶时髦。 出路②减少商业捆绑模式 昨晚,中国足协技术委员会的专家称,今后中国球员出国踢球要尽量减少商业捆绑模式,因为那样对球员本身的发展未必有利。李玮峰、李铁、邵佳一等都是商业捆绑模式的结果,在国外发展都没想象中的好。 出国留洋的球员中,只有孙继海和董方卓的转会是真正按照职业足球规律运作的,其余的都是短期租借,甚至有的是零租借完成的转会,在这样的前提下很难立足于高水平联赛。从2002年开始,商业捆绑模式开始在中国足坛流行,李铁、李玮峰、邵佳一都是这种模式运作的结果,随之而来的就是商业气息影响着他们在俱乐部的地位。李玮峰忍受不住折磨提前回国,李铁很多时间呆在预备队,现在也有回国踢球的打算。邵佳一并没有真正成为德甲成员,因为大部分时间里他在和伤病比赛,等待有机会出场几分钟时,球队已降到乙级。 中国足协技术委员会的专家指出,出国踢球也要符合足球的规律,商业捆绑模式的用意是好的,但球员为此承担的风险是巨大的,因为商业化的操纵可能会使球员所在俱乐部过于看重商业赞助的色彩,一旦这种赞助模式变化或者商业气息减弱,球员地位也随之降低。 因此,球员出国踢球应该是建立在自己绝对的实力基础上,这样出去了才不会被浪费在板凳上。技术委员会的成员指出,目前我们可以效仿日本和韩国的一些做法,即有能力的家长自费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踢球,而且是从相对比较年轻的时候出去,让孩子在国外高水平的俱乐部学习现代足球的意识、知识,即使踢不上球,也不至于因为心理的巨大落差而使留洋半途而废。 “商业捆绑模式更多的是商业炒作的味道,自费出国踢球可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应该打破那种只能由俱乐部或者企业送出去踢球的观念,增加年轻球员出国踢球的渠道。”徐亮母亲曾谈到,她认为到国外高水平的联赛中踢球是每个球员和家长梦寐以求的事,但要看时机和出国渠道。“孩子到国外踢球,就必须具备在国外高水平联赛中踢球的实力,否则就不让他们出去。”这说明有很多球员及其家长还是很理智的,在商业捆绑模式越走越窄的时候,球员在考虑出国踢球的时候应该变得更加理性。当然,如果球员的水平没有任何问题,又有企业愿意出资促成球员出国踢球,则值得提倡,这比纯粹的商业模式要高明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