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症结左右中国男排 决非靠换主帅可解决(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2月02日14:38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日前,中国男排在世界杯上九负二胜,仅列第十,国内有人开始闹腾着让主帅邸安和“下课”。笔者觉得,中国男排目前所面临的失败绝非是国家队的失败,中国排坛的两大矛盾也不是换教练就能化解的。 矛盾一:拔?还是不拔? 一个“粗”字,足可以概括中国男排的技术弱点———进攻缺少变化,防守乏善可陈,有些球打到手上了也救不起来!国手们的基本功为什么这么差?原因是中国排球存在着拔苗助长的现象。 按排球运动的规律,球员在18岁以前是打基础的时候,但由于近年中国排球人才匮乏,年轻球员只要在身高和技术上有点潜力,各地方队就会将他从二线青年队拔到一线成年队,还美其名曰“催熟”。一般而言,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催熟”在开始阶段收效明显,不少球员年仅十六七岁便已在一线队里打出名声,近几届国内联赛夺冠的球队往往都得力于这些“新锐”。 但当这些“新锐”被调入国家队后,拔苗助长的害处开始显现了。基础薄弱的“新锐”很难应付高强度的训练,所以早在上世纪90年代,郎平等知名教练便痛心疾首地指出:球员的基本功训练本应在地方队解决,国家队教练的任务是让基础厚实的球员在技战术上升华,可如今,国家队被迫成了新人练基本功的地方!更可怕的是,由于基本功不足,抗练性也差,球员在国家队的训练一上量就容易受伤,拿目前的中国男排来说,不单技术粗,伤病情况也严重,虽说平均年龄还小,但连教练都承认“有的队员可能练不下去了”。 人们不禁要问:地方队为何要拔苗助长呢?其实,地方也有地方的难处。和国家队一样,地方队的成败在奥运争光计划的指导下也是直接与成绩挂钩的,如不赶紧把初露头角的新人补充到一线,地方队拿不到好成绩,日子就不好过。“像羽毛球、体操等项目,地方上养一个人就可能拿一块金牌,而排球养了近20人还未必能拿一块牌,所以排球项目是非常容易被地方体育局放弃的。”一位地方队教练数着近年来被裁掉的几支地方排球队说:“为了生存,不拔不行啊!” 矛盾二:高,还是快变? 记得上世纪末,擅长快变的中国男排一度被批评为“未能跟上高大化、力量化、简单化的世界潮流”;可如今,中国好不容易在网前竖出了几根高溜溜的“电线杆”,世界杯的赛况却又告诉中国人:快变才是当今的潮流。 上世纪80年代,以汪嘉伟为代表的一拨中国男排靠着独特的快变战术在世界排坛打出了名声,快变自然成了中国队最有杀伤力的武器。但此后在中国男排成绩下滑的同时,几支欧美强队却靠着身高力大的简单化打法迅速崛起,因而很多人又开始质疑:快变对中国男排是否依然有效?经过研究,有人认为当时的世界潮流是简单采用二、四号位平拉开加三号位快球,辅之以后排攻,连当年靠快变扬名的汪嘉伟,在出任中国男排教练后也主张高大化、力量化、简单化,中国的快变传统开始退化。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家男排在选人时向高个球员倾斜。 但是,来到本次世界杯一看,中国人呆了:巴西、意大利、塞黑等队在身高不突出的情况下,靠技术上的精细和快变所向披靡;韩国、日本更借着进一步加强快变战术几次爆冷击败强队;而一心实现“三化”的中国则输得一塌糊涂。看了对手的快变后,排球名宿邹志华心痛地将现在的中国球员形容为“傻大个”:个子太高,下三路动作都慢,一传、防守都不行;二传不到位的球,当年汪嘉伟等副攻有能力打强攻,可现在的副攻高得单薄,打不动,逼急了才软绵绵地拍一下;组织快攻,中国男排目前的高个球员移动速度慢,大范围跑动快攻打不了,对方拦网简单;同样是因为移动慢,如果对手的跑动进攻一多,我们的球员就赶不上,拦网高度上的优势无从体现。 老牌劲旅俄罗斯队是高大化、力量化、简单化打法的代表,如今居然无缘参加世界杯,这进一步说明“三化”已非当今潮流。但是,中国能不能随着潮流回到快变之上呢?目前的争论很激烈:一方认为中国的快变本来就有基础,国家队应该加以重组,放弃一些高个而引入一些灵巧型球员;另一方则认为,中国目前面向世界不现实,应该立足于亚洲,既然基本功比不过日、韩,就只能靠高举强打争取网上优势,因而应该继续“三化”。 带着仅有的两场胜利,中国男排的2003年世界杯苦旅走到了终点。笔者预测:被两大矛盾周而复始地困扰着的中国男排,明年冲击奥运的旅途也将充满艰辛。 本报记者 梁劲松 (子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