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足球良性循环 德比给足球带来什么?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3年11月10日08:20 新华网 | |
新华网上海11月9日电记者肖春飞刘丹 从2002年的3月9日到2003年的11月9日,上海足球经历了四次德比大战,走过惨烈不堪与恩怨纠缠后,上海足球在甲A即将落幕之际步入了良性循环。德比,至少让上海足球、中国足球在三个方面获益匪浅: 一是收获了球市如何运作的宝贵经验。11月9日,冷雨纷飞,但笼罩在寒潮之下的上海虹口足球场,却比今年夏季的持续高温还要“高温”,观众爆满,“黄牛”乐不可支,连卖 时至今日,职业足球已是一项‘烧钱’的体育运动,球市运作好坏,是俱乐部在大投入后能否有所收益的关键。上海申花俱乐部历来擅长市场运作,而上海中远作为一个外来者大手笔杀入上海足球圈后,要想站稳脚,就必须绞尽脑汁去打造一个金牌球市。例如,他们从“中远”改名为“国际”,就是想取得更多的上海观众认同感。只有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让企业挑战自我、推陈出新。对即将走入中超的中国职业足球而言,上海两家俱乐部在球场德比战外的市场德比战上所获得的经验,弥足珍贵; 二是提升了上海足球的竞争力,进而提升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水平。去年,德比战初,上海足球人才一分为二,最终分别以第九名、第十二名惨淡收场,但“德比”并未削弱上海足球的实力。新赛季开始后,两家俱乐部开展“军备竞赛”,在引援方面不遗余力,终于有了如今双双向冠军发起冲击的前所未有的辉煌。 德比对上海足球质的改变,是本土人才一分为二后,致使双方“海纳百川”,争相引进一流水平的内外援,例如11月9日德比战上进球的张玉宁、佩特科维奇与奎瓦斯,均非上海籍球员。外来高水平球员的参与,一方面能带动本土球员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改变上海足球多年的“关键时候顶不住”的“软脚蟹”缺陷。上海球队中说上海话的人少了,不是坏事。 不管今年联赛的结局是“沪沪争霸”还是“双英战吕布”,都打乱了多年来中国职业足球总是大连一枝独秀的格局,大有好处; 三是促进了足球后备力量的成长。2002年3月9日第一次德比大战,上海申花队的年轻球员在对方范志毅、申思、祁宏、成耀东等“大哥”级人物面前,自己先乱了阵脚。但一年过后,范志毅在上海已找不到“养老”之地,而11月9日一战,上海申花队的杜威、于涛、孙吉、孙祥等已俨然有了大将之风。所以说,第四次德比大战的胜利,是申花队年轻人的胜利。这一场比赛中,申花队首发上场的21岁以下球员有4人,而国际队只有1人。 竞争残酷的德比战打下来,上海足球从老帅徐根宝、勒鲁瓦到少帅吴金贵、成耀东,新老交替,更促进了年轻一代的迅速成长。上海足球专家曹志佩说,中国足球队主教练阿里·哈恩屡屡来看上海球队的比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看上海的年轻选手。他认为,这些选手是中国足球的希望。 11月9日的德比战,天气很冷,天黑得也早,但在灯光照耀下,在一波波的球迷人浪中,球场一时给人阳光灿烂的幻觉。 希望今后的德比战,能够在阳光灿烂中进行,为上海足球、中国足球带来更大的收获,就像吴金贵所说,德比给大家带来兴奋和享受,是因为“今年双方俱乐部努力在友好的气氛下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