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田联金、银、铜标赛事
AIMS认证赛事
中国田径协会金、银、铜牌赛事
这些认证体系是不是会让你“不明觉厉”?
它们都从哪些方面对赛事进行评价?哪个标准更高?
本刊记者专访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社会活动部主任水涛,请他详细为大家解读这几种评价体系的考察重点。
《中国马拉松·领跑者》:请介绍一下国际田联标牌赛事和中国田径协会金银铜牌赛事评选对赛事的作用?
水涛:国际田联在田径中是最具专业性、地位最高的国际组织,它们制定的赛事等级标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际田联金、银、铜标赛事,是全世界各个国家赛事组织标准的一个风向标。
近几年,国际上马拉松路跑赛事开展得很多,我国马拉松运动也正是蓬勃发展的几年,精品赛事不断涌现,目前已经有7项赛事获得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的称号(厦门马拉松、重庆国际马拉松、黄河口[东营]国际马拉松、兰州国际马拉松、北京马拉松、上海国际马拉松、扬州国际半程马拉松——编者注),这些赛事的口碑、组织标准都值得称道,对整个中国马拉松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目前我国还有更多的赛事积极参与到国际田联的标牌赛事申报当中。
为了激励、鼓励各赛事,从我们国家的赛事体系上,中国田径协会也参照国际田联的做法,这几年开展了中国田径协会的赛事等级评选,铜牌赛事、银牌赛事和金牌赛事。这个赛事评选是动态的,客观地说,赛事的评选表彰对促进中国马拉松发展的规范化、标准化,甚至向国际更高水平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中国马拉松·领跑者》:国际田联标牌赛事的申报流程是怎样的?需要达到哪些基本要求?
水涛:目前国际田联标牌赛事的申报流程是这样的,在取得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国际田联铜标赛事的申请,由中国田径协会进行审核,比照标准和申报原则进行确认,然后由中国田径协向国际田联提交申请。国际田联受理后,在比赛之前,派督察员或观察员对整个赛事的组织情况、组织标准进行考察和评估,之后会给组委会和国际田联出具报告,根据评估报告和赛事的组织情况,最后给出是否达标的结论。
在国际田联金标、银标、铜标赛事评选中,包括对优秀运动员的邀请、数量、赛事主要元素等都有相对应的严格标准。
比如,金标赛事要有来自4个不同国家和地区、且至少来自两大洲的相应成绩水平的选手,本大洲还要必须有至少1名国外选手;如果是同性别的赛事,要不少于7名选手。除了对专业选手的要求,对电视直播也有要求,比如金标赛事要有至少覆盖5个以上国家的直播。对兴奋剂的检测方面,金标赛事要求男女各6例;银标赛事要求男女各5例;铜标赛事跟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要求的是一样的,男女各3例,同时还要进行EPO血检。对于破赛会纪录、破世界纪录、或者本国纪录的选手,还要有追加的兴奋剂检测。这些都是硬性的要求。
另外在三个级别中如何递级申报,原来是先要取得铜标,然后可以申请银标,逐级申报。
现在是第一年申请铜标,如果达到了标准,第二年可以直接申报金标赛事。我们国家从去年开始也从逐级申报改为了可以越级申报,比如第一年是铜牌赛事,第二年可以直接申报金牌赛事。
《中国马拉松·领跑者》:《国际田联路跑标牌赛事规则 2018》相比2017年做了一些修改,请问这样的变动将给中国马拉松带来怎样的影响?
水涛:是的,国际田联路跑标牌赛事今年的评选规则相比之前有了一些变化,因为国际田联是个大家庭,它要确保比赛基本的参与度。比如2018年的新规中“金标赛事邀请的专业选手要来自4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要来自至少两大洲,其中必须有一名选手来自赛事举办地的大区”这条规定,就是要保证国家的参与度。
就拿咱们国家的比赛来说,如果想要申请国际田联标牌赛事,那么就必须要满足所邀请的运动员至少来自两大洲,除了亚洲的选手,至少要有来自非洲、或者美洲的选手,而且还必须有至少一名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精英选手,这样才能体现出国际性。我们认为这个标准是合理的,要是没有这条要求,都是中国选手的比赛,那就不能叫国际比赛了。
从比赛城市的角度来说,能够进入到国际田联标牌赛事这个标准,是对整个赛事的标准、水平、国际化的进一步提升,对于城市的知名度也是一个极大提升。正是基于这一点,现在我们国家有很多赛事都开始陆续跟中国田径协会提出对国际田联标牌赛事的申请。
《中国马拉松·领跑者》:相对于国际田联标牌赛事更注重于对专业选手的规定以及对赛事传播等方面的要求,中国田径协会金银铜牌赛事更注重于哪些方面的标准和要求?
水涛:中国田径协会制定的金银铜牌赛事,首要的要求是对赛道标准度的要求。和中国田径协会共办的赛事中,根据比赛距离的不同我们细化为A1类赛事和A2类赛事,但无论是A1还是A2类赛事,在起终点设置、坡度、赛道的宽窄度上我们都制定了明确的标准并要求赛事执行。大型赛事我们要求赛道宽度要达到9米,局部地区可以比较窄,也不能低于6米,且不能超过5公里。这样做使得我们的赛事有标准可循,能够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也有利于跑者创造出自己的好成绩。
在芯片计时方面,按照要求每5公里要有分段计时点,折返点要有计时点,最远端更是提出了计时点和摄影摄像的要求,以确保比赛杜绝抄近道等违规现象。
第三,我们要求整个赛事的组织水平、组织秩序要达到较高水平。
第四,对于兴奋剂,中国田径协会始终是零容忍的。当然,在目前的大环境下,这一点值得商榷,因为随着比赛的增多,业余高水平选手的大量涌现,我们很难完全杜绝兴奋剂流入,特别是食源性的兴奋剂不好控制。但我们仍然对此有要求,因为我们检测的对象主要还是成绩好的高手,获得名次的选手,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确保赛事的纯洁。
第五,对于比赛中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猝死的问题,也会造成减分。这个情况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如果是赛事组织不到位,救援不及时,延误了救援时机,这是我们绝对不允许的。但是如果赛事救助及时、抢救到位,这种情况下发生猝死就有很大的客观因素。但是在近阶段,我们还是希望通过这项规定,向赛事的主办方传递出赛事需要在安全、医疗保障方面提起重视并落实到位的信息。
此外,每年的赛事评比时,我们还有很多打分因素,包括比赛时的气温,赛事的主办者有责任为跑者选择一个温度适宜、便于大家从事跑步活动的天气。比赛中的赛风赛纪也是评分时的考量因素。
《中国马拉松·领跑者》:在国际田联标牌赛事中,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所占比例是第二高的(仅次于日本),请问中国马拉松赛事热衷于申报国际田联标牌赛事的原因有哪些?
水涛:随着中国举办的赛事越来越多,赛事主办城市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人心向善,向着高水平追求的心愿是可以理解的。在我们的赛事体系中,有散落在社会上的C类赛事,只要是符合当地政府的要求,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都可以开展马拉松赛事,不需要得到中国田径协会的批准。我们有一份《赛事指南》,他们可以参照里面的指导,组织好自己的赛事;对于B类赛事,中国田径协会有一定的审查、审核,比如是否有法人,出了问题谁来担责,有没有基本的财力来组织一场比赛;A类赛事是中国田径协会的共办赛事,我们给予全方位的业务指导,包括赛前、赛中、赛后。遇到一些责任问题,我们也会协助他们进行妥善的处理。这样的赛事体系使得在全国比赛中建立一个良性循环。
我们的赛事可以从C级做起,然后向B级发展,之后再向A类赛事发展。有一个一层层向高水平、高要求进步的空间。
在获得铜牌、银牌、金牌赛事之后,如果赛事公司仍然想进步,可以向国际上看齐,那么向国际田联金银铜标赛事前进也就顺理成章。
国际田联标牌赛事的标准能够说明一项赛事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人们是可以信任的,这对于赛事来说是一种荣誉,这对于一个城市也是一个集中展示的机会。
我认为想要纳入国际田联标牌赛事的比赛会越来越多。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赛事进入国际的中心舞台。我相信这一两年会有很大的发展。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中国马拉松·领跑者》:目前我国还有一些路跑赛事获得了AIMS认证,请介绍一下这个认证体系。
水涛:AIMS(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Marathons and Distance Races缩写)是国际马拉松和公路跑协会,目前总部在希腊雅典,主席是帕克·波拉托(Paco Borao),他是一个西班牙人。这个组织虽然是个民间组织,但它在整个世界马拉松运动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去参加过几次AIMS会议,目前他们大概拥有400多个会员协会,都是以赛事组委会的名义加入的,我国也有一些赛事是他们的成员。AIMS每年都有年会,年会的主要内容是内部组织架构的选举,以及围绕马拉松路跑相关的经验分享和介绍。从中大家对于各种比赛的特点、前沿的经验、好的做法进行交流,是一个各国赛事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提升的平台。
AIMS邀请中国田径协会参加过几届年会和会议,我们目前还是在评估阶段。如果我们现在放开,鼓励大家加入AIMS,应该会有大量的组委会加入其中,不夸张地说,以我们目前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态势,能够占到AIMS的半壁江山。但是有没有这个必要,是我们还在考察评估的问题。
目前我们也正在逐步放开,分批次进入,现在已经有几家赛事进入了,包括东营马拉松、盘锦马拉松、衡水马拉松、北马和上马等等,目前我们还考虑是否金标赛事、金牌赛事都加入进去,去向世界展示我们国家高水平的办赛水平。通过这个平台,也希望能够带动我们“一带一路”的发展,成为中国跟世界跑步马拉松交流的平台。
AIMS也是国际田联认可的组织,国际田联标牌赛事更加侧重比赛的专业性,是锦标赛的层面;AIMS认证主要是城市马拉松,更多的还在民间性。侧重点还是不太一样。
《中国马拉松·领跑者》:加入AIMS是否需要通过中国田径协会?
水涛:是的。我们现在的政策是凡是和境外组织的活动都需要经过协会。我们现在的态度是两个,一个是开放,一个是评估。通过跟国际田联和AIMS的接触,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无论是哪个组织,他们现在对中国马拉松的巨大的市场都表示出强烈的兴趣。在参加他们的会议中,他们邀请的各国专家在报告中都会谈到中国,谈到中国马拉松蓬勃发展的态势。
据美国尼尔森统计公司(尼尔森是全球著名的市场调研公司,总部在美国纽约——编者注)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国的跑步人口已经达到了第二层级。第一层级的国家,跑步人口占国民人口总数可以达到50%。中国目前这个数据是20%。由此我们可以推算出,中国的跑步人口(非马拉松比赛人数)已经接近3亿人。
任何一个组织都会对中国这块马拉松聚宝盆投以关注的目光,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中国马拉松未来有很广阔的前景。
《中国马拉松·领跑者》:中国马拉松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除了获取标牌、认证,还应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水涛:标牌不是目的,只是一个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一个路径。
从更高的层面来说,中国马拉松要打造出自己的精品赛事,这是我一直想要强调的问题。想要走出精品之路,首先是标准的问题,有了标准,我们就不会乱,不会出现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现象。
通过培训,我们的赛事执行公司已经越来越专业了。我也参加过一些国外的比赛,有些赛事组织很松散的,这一点上我们国家的赛事组织方面在这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主要就是因为我们有严格的标准。
另外一点是特色,我们赛事的文化特色。马拉松的文化内涵包括城市内涵,现在很多赛事也已经开始注重这方面。
第三,强调服务。对跑者的服务,对旅游者的服务。服务又包括标准、指南、出版物,在比赛中除了赛事供给,选手还能得到很好的互动,得到当地百姓发自内心的鼓励。这些会增加跑友对这个城市的认同。
第四,赛事的稳定性。比赛要相对稳定。像波士顿马拉松、雅典马拉松,他们的赛道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都不变,这就是比赛的稳定性,赛道不变,服务水准不变,城市的热情不变。我国现在有些地方急于办比赛,今年放在这个区,明年又换到那个区,这样的比赛就很难形成自己的品牌,跑者不喜欢。
第五,安全、健康。中国马拉松在引导跑者的文化、品位、礼仪上,这几年有很大的改观。我这几年也多次参加比赛,很有感触,跑者的互助友爱、拼搏向上、环保意识等等,经常感动到我。
跑友对比赛的抱怨、吐槽,也已经越来越少。跑者的素质非常之高。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城市文明、国民素质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有些赛事的组织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国外很多比赛,警察很少,硬质隔离很少,老百姓自发地给选手加油,热情高涨。但是我们国家绝大多数比赛目前还达不到这种和谐共处的状态。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比赛,我观察了一下,主席台到跑道,有5层隔离,挡板、志愿者、保安、公安、特警。这样的比赛戒备森严,弄得跑者和市民都很紧张。
我们希望通过引导,赛事不要过度安保,以免造成极大的浪费。我们有些比赛,全程赛道加上起终点沿线,将近50公里的区域,双向全部硬质隔离,这就是很大的浪费。当然从安全的角度上我们也能够理解,因此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共建和谐的跑步比赛环境。
(领跑者)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体育资讯、趣闻和视频,更多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