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南京合肥接连发生“跑步猝死” 医生:运动猝死80%是“心源性”
10月24日、25日两天,南京、合肥两地接连发生两起跑步后猝死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我市大学生体测前要先进行体检,中、小学生冬季跑操则以热身为主,安全第一。专家提醒,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约占80%。秋冬季长跑有益健康,但要循序渐进,谨防发生心源性猝死。
新闻回顾
两天两起跑步猝死事件
10月24日下午,南京仙林大学城某高校一名大三男生在体测过程中突然倒地,值班医生立即对该学生实施了胸外心脏按压急救措施,但学生很快失去意识,也没有了脉搏和自主呼吸。随后该学生被送往医院抢救,当晚医院证实该学生死亡。
10月25日上午,在2015合肥国际马拉松赛的赛场上,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在跑到终点时,突然倒地。遗憾的是抢救未能奏效,当天下午两点,医生宣告该男子抢救无效死亡。
一位网友在相关新闻后面评论:“每年秋冬季都会听到这类新闻,到底有没有办法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呢?”
据了解,我市高校及中、小学在冬季也有体育测试及跑操计划,校方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呢?
扬州情况
大学生
体测前先体检,晨跑是固定项目
“马上我们学校也要进行体育测试了,跑步、跳远都是测试项目。”昨天,扬大体育学院团委老师告诉记者,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体测之前,都会先进行体检,排除一些身体原因无法参加体测的学生。“除了体测前进行体检,这个星期要举行的运动会,在学生比赛之前,我们也都会进行体检,医生也会询问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扬州大学对学生晨跑一直都有要求,“大一大二学生一个学期需要晨跑45次,每个学院需要晨跑的距离也不太一样,一般在400米到1000多米之间。”扬大一名学生告诉记者。
与扬大类似,晨练也是扬州职业大学体育锻炼的固定项目。在扬州职大的篮球场上,记者发现除了打球的学生,还有几位“班主任助理”,他们是学生中的党员志愿者,任务就是负责班级体育活动时的保护工作。
中小学
跑操以热身为主,不求速度
“每年到了11月份,学校就会自发组织学生冬季晨跑,对于中小学生,我们主要以热身为主,不求速度。”广陵区教育局体卫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跑步之前,学生会有热身运动,跑步后也有放松活动,“有些学校,春秋季也会坚持跑,对一些有疾病或身体不适的学生,老师也会特别关注。”
除了晨跑,现在大部分小学每天都有半个小时左右的大课间活动,孩子们都是跑步进场的。“孩子们常常先绕着操场跑一两圈,之后跳绳、踢毽子等自由活动。小学生的跑步不在乎有多快,关键是一种持续的锻炼。跑步时一般都会有两个老师负责学生的安全。”竹西小学相关负责人说道。
扬大附中体育教研组组长王亚建老师表示,科学的跑步方法会大幅降低在运动中发生危险的概率。据了解,现在每个学校的跑操活动,市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都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体质的学生,推出了不同强度的跑操计划,确保让学生跑得安全。
医生说法
运动性猝死,80%是“心源性”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因运动发生猝死的悲剧,其中和长跑有关的案例比较多,应该引起人们的警觉。”市一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孙蓬介绍,他也注意到了当地媒体的报道,参与抢救的医生称可能是“心源性猝死”。
“我们所说的‘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能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无法预测。不少患者平时没有症状,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病,却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很低。”孙蓬医生介绍,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占80%左右;其次是脑源性猝死,占6-17%。
“供应心肌的主要血管有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其中左冠状动脉供应80%以上的心肌血量。如果冠脉狭窄程度不是特别严重,或者左冠状动脉除主干外,其他侧枝循环还比较通畅,患者也可表现日常无胸闷、气短、胸前驱疼痛的心脏病症状。但是如果患者突然进行剧烈的运动,则很有可能发生猝死。”
孙蓬说,秋冬季由于气温持续降低,人体血管也相应的收缩,变得狭窄,如果突然进行大强度运动,心脏超负荷工作,也容易发生猝死。据介绍,国内近10年关于运动性猝死的病例报告约在200例左右,发生的高峰年龄段在10-35岁,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发生这样的不幸令人惋惜,但练习长跑对人体是有益的,它能够锻炼人体的心肺功能,强化人的心脏,只是对患有心脏病的人不适合,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孙蓬表示。
记者 乔云 刘旺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