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中文、陈晨曦 当地时间12月21日晚,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意大利特伦蒂诺落下帷幕。在本届大赛上,中国代表团共收获5金2银3铜,排名金牌榜第四位,超过了上届大冬会3金3银4铜的成绩。在金牌榜上,俄罗斯代表团以15金16银19铜排名榜首,波兰代表团和韩国代表团分获10金和8金,分居第二、第三位。
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此次低调出征,看淡金牌,却在比赛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佳绩。对此,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专职副主席薛彦青表示:“参赛目的以交流为主,这反而有利于运动员发挥出自己的水平。这些年轻运动员们代表着中国冰雪项目未来的希望。”
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学校体育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长期以来,对于体育,人们的认识五花八门,其中颇多误解与戏谑。对体育界来说,体育更多是争金夺银的代名词。对教育界来说,体育更多意味着跑跑跳跳、玩玩闹闹。在既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中,体育的教化、调剂、励志、宣泄功能一再被低估,体现重视体育的手段无非是容易引发争议的体育加分和远不能体现其价值的体育考分。
人为的割裂,造成了体育与教育之间似乎无法跨越的障碍。当有人恶意嘲弄运动员“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时候,当个别媒体将赛事中的学生运动员、学生队伍刻意强调的时候,当很多人将“体教结合”、“教体结合”理所当然地当成一种时髦理念进行宣扬的时候,其实都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体育与教育的割裂进行默认和强化。
体育,本来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谈何“体教结合”、“教体结合”?如果没有高智商、高情商作为储备,一名优秀选手又怎么可能登上运动巅峰?伴随着人们认识的转变和实践的纠偏,有些刻板理解肯定会发生松动。应该讲,此次前来意大利参赛世界大冬会的中国运动员群体,已经让人们领略到知识的魅力、运动的风采,他们既用运动成绩解答了“高校能否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的疑问,也用青春活力诠释了世界大冬会基于运动竞技而又超越运动竞技的独特价值。
反观学校体育的开展,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体育与教育的关系、体育课与文化课的关系,如果体育界与教育界不能打通壁垒、资源共享,如果体育发展观与教育发展观不能实现同声相求、高度契合,那么学校体育就很难走上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道路,甚至难免还要走弯路、回头路。对此,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执行团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常务专职副主席杨立国说:“按教育规律开展学校体育,才是根本。”
没有充裕的时间保障,再好的设计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杨立国表示,搞活学校体育,竞赛是杠杆。开展高水平的学校体育,需要高水平的赛事资源作为支撑。尽管世界大运会在国内外诸多赛事中并不显眼,但对在国内无法参与更多高水平赛事、在国际上更无法参与高水平赛事的学生运动员而言,世界大运会是展示风采的平台,同时也是撬动学校体育发展的杠杆。
不过,开展日常学校体育,更需要时间上的保证和制度上的约束。所谓时间上的保证,应更多着眼于将体育活动的时间还给孩子: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不被文化课占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不过多被课外作业占用。所谓制度上的约束,则主要指学生们上体育课或从事体育锻炼,兴趣和爱好能否得到充分满足,场地和器材能否得到有效保证。相比较而言,时间上的保证比制度上的约束更为重要。因为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作保证,再多的举措、再多的办法、再多的设计,说来说去都容易沦为空谈。
而将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交给孩子,其实并不是倡导一下、呼吁一下就能立竿见影。说到底,孩子们能否享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还与教育领域的顶层设计有关、与社会领域的价值取向有关、当然更与体育的价值能否得到正确认知有关。如果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问题能从战略层面得到应有重视,作为体育锻炼的主体,广大青少年从事体育锻炼的动力应该足以抵挡来自多元选择的诱惑。
客观地说,开展高水平的学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开展日常学校体育形成感召和拉动,但高水平的学校体育与日常的学校体育更多只是一种互为补充和依托的关系,两者之间决不能画等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重文化课轻体育课、重智力培育轻体育锻炼的日常教学活动已经埋下了诸多隐患。如果这种隐患不能及时排除,如果这种趋势不能根本扭转,那么整个社会都将要为此持续上缴越来越多的学费。
学校体育想要大发展,发力者不该局限于教育界与体育界
在意大利特伦蒂诺地区采访世界大学生冬运会,记者曾就青年运动习惯如何养成、学校体育如何开展等问题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及华人留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得到的答案有的在情理之中、有的则在意料之外:关于运动习惯的养成,特伦蒂诺人更愿意将此视作家庭自小培养和熏陶的功劳;至于学校体育的开展,更是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的培养。
在特伦蒂诺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伦托大学,并未专门开设任何体育课程,而是与社会资源紧密结合,办起了众多体育俱乐部。学生只需办理一张20欧元的健身卡,就可以接触到几十个体育项目,从滑翔伞到潜水、从足球到冰球,项目种类之多让人眼花缭乱。当地的中国留学生说:“再不喜欢体育的人,也会在校园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
学校体育开展不力,教育界、体育界自然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但这份责任似乎也不是教育界、体育界两家就能完全承担得起的。家庭影响的微乎其微、社会氛围的难成气候、公共体育服务的普遍缺失、科学锻炼指导的乏善可陈,都在影响着学校体育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由此,指望学校体育单靠教育界与体育界联手就能改变面貌是不现实的,指望学校体育在不取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情况下就可以打翻身仗的想法同样是不现实的。
当前的学校体育发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更与青年人所应担负的时代使命不相匹配,不改变现状就会被时代抛在身后,不改变现状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力量。
改变,必然要发生。但学校体育的改变,不是体育项目进了校园就能完成的,不是设定了体育加分就能完成的。学校体育的改变,源于全社会对体育价值的正确认知,源于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的切实保证,源于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持续推进。我们不指望学校体育几年、十几年就会有惊人的变化,但相信只要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那这种改变就必将在不经意的时刻带给人们无限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