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冠军”上大学,是耶非耶

2013年10月10日13:31  新华日报

  9月23日,世界国际象棋女子锦标赛对抗赛在泰州收枰,江苏籍19岁的侯逸凡[微博]再登“棋后”宝座。与此同时,侯逸凡北京大学在校生的身份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年北京大学的3000多名新生中有两位奥运会冠军——体操冠军邓琳琳[微博]、击剑冠军孙玉洁[微博]。清华大学迎来了国际象棋世青赛冠军——兴化籍棋手郭琦,她选择的是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国象队师姐沈阳[微博]、阮露斐、诸宸[微博]在清华也是她的师姐。

  “冠军”上大学,得益于2002年颁发的一份文件:“积极创造条件,拓宽就业安置渠道,鼓励退役运动员自主择业。”不少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都制定了很多优惠条件吸引冠军运动员就读。这样的模式,高校和运动员视之为双赢。

  进校不难,但要想在读书期间学到点真本事,那就全靠自己花功夫。邓亚萍当年退役后,就是用了练球的那份辛勤,才从一位写不全26个字母的英语“文盲”,蝶变为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为了这次世界国际象棋女子锦标赛对抗赛,侯逸凡向北京大学请了1个月假。训练占去了冠军大学生们的绝大多数时间,所以对冠军大学生而言,愿望很简单:“努力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北京奥运会后曾有一项统计,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学历近年来呈现不断攀高的趋势。奥运冠军中,专科、本科以上学历者约占五分之四,硕士以上学历者约占四分之一。其中,乒乓球[微博]选手陈静、邓亚萍取得了博士学位,是我国奥运冠军中学历最高的运动员。“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在没有退役的时候就选择进入大学校园,这种意识的转变是好事,说明运动员学会了‘提前面对未来’。”汉城奥运会的乒乓球男双冠军陈龙灿,退役之后曾攻读MBA课程,如今是西华大学的一名副教授。

  “冠军深造选择学校时,都是以事业和兴趣为重,而不是追名逐利。”中国大学评价权威专家蔡言厚教授分析说。冠军们在赛场外的首选,已经从“当教练”悄然向“当学生”转变,从“混文凭”逐渐向“我要学”转变,中国的优秀运动员,正在摸索着一条在体制内丰富自己的道路。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