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国乒需不需要“漏掉”几金?

2013年05月12日12:29  齐鲁晚报

  本报特派记者 李志刚

  巴黎,既是浪漫都市,也是运动重镇。此次比赛,已然是世乒赛第四度落户巴黎。早期的1933、1947世乒赛,已经过于久远难以追忆,最近的一次巴黎世乒赛,是在2003年。十年一觉巴黎梦,中国乒乓球发展到今天,已是时过境迁,参与者的心态发生了重大转变。

  乒乓球在中国,素来有“国球”的美誉,拥有其他体育项目难以比拟的巨大群众参与人群。如果说起中国乒乓球队尤其是男乒最近一次复兴,那自然就是1995天津世乒赛,当时中国男乒打赢翻身仗,与女队一起囊括世乒赛七座奖杯。在当时的天津,中国男乒几名年轻选手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的刘国梁、孔令辉更是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全民偶像。

  2003巴黎世乒赛,刘国梁、孔令辉又一次担任“重要角色”,那是刘国梁首次以中国乒乓球男队主教练的身份带队参赛,而当时的孔令辉则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可惜的是,那一届的比赛对他俩来说都没有留下太美好的回忆。作为唯一一名进入四强的中国男单选手,孔令辉在半决赛中输给了最后的冠军、奥地利选手施拉格。小辉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后期,没能站好最后一班岗;国梁刚刚上岗,也没能如愿拿到“开门红”。巴黎,对他俩而言,并非承载温馨回忆的福地。

  十年,弹指而过,如今,中国乒乓球队又一次来到巴黎,来到贝尔西体育馆。刘国梁,已经由十年前的男乒主教练成长为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孔令辉,也由当年的主力选手,华丽转身为中国女乒主教练。多年的好兄弟携手执掌“国球”帅印,自是一段佳话,只是他们的目标,绝非重夺男单金牌那么简单。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乒乓球乃至整个中国体育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今的中国,也早已不再需要过多地“拿体育成绩说事儿”。以乒羽为代表的中国体育“王牌项目”今后如何发展,已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迫切的话题。一方面,乒乓球等项目继续担负着“夺金、争光”等重任;另一方面,老外被打得没有了参赛兴趣,自己人也看得产生了审美疲劳——怎么办?需不需要从手指头缝里“漏掉”几块金牌?

  十年前我们对荣誉“欲求不得”,而今却要“有所取舍”。在日新月异的全新时代,中国乒乓球队也一直在上下而求索,努力寻找着新的“破题之道”。

  (巴黎5月11日电)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