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国女子冰壶难逃为锦标生的宿命

2013年03月22日04:35  中国青年报

  北京时间今天下午,正在拉脱维亚参加本年度世界女子冰壶锦标赛的中国队,输掉了与加拿大队的一场关键比赛。此战告负,也意味着目前4胜6负的中国队彻底无缘本次世锦赛前5名,提前获得索契冬奥会参赛资格的愿望破灭。不仅如此,本次比赛开局遭遇5连败的中国队,表现出整体实力急剧下滑——中国女子冰壶距离重温世界冠军旧梦的一刻似乎越来越远。

  难以想象,几年前还是世界女子冰壶赛场上进步最快的后起之秀,在短暂辉煌后就踏上了沉沦之旅。从中国女子冰壶队身上,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有着相同宿命的中国女足、女曲、女垒和女冰……基础薄弱却依靠几个人组成一支队伍,撑起一个运动项目,即使有过辉煌,也只是昙花一现。这样的故事令人扼腕,却依然在中国竞技体育舞台上反复出现。

  今天下午中国队与加拿大队的这场比赛,最后比分为4∶7,这在冰壶比赛上已是不小的差距,但这也反映出两个国家差距更为悬殊的冰壶群众基础。2008年中国女子冰壶夺得世锦赛亚军,第二年又夺得冠军,这个冷门项目一度在中国名声大噪。但人们的新奇感转瞬即逝,几年之后,除了那句“生女当如王冰玉[微博]”的流行语之外,还有多少人能对冰壶运动有更深的认识?在北京,冰壶馆仍然还是两座,打冰壶仍然是消费门槛极高的“贵族运动”。2012年1月,记者在全国冬运会赛场曾遇到一支来自北京的业余冰壶参赛队,一说到群众普及,几名队员都感触良多:“冰壶运动完全可以走近平民”,“协会在冰壶的群众普及方面可以有更积极的作为”,“国内大城市的滑冰馆日渐增多,为什么没有人想过冰壶可以利用这些场地?”

  在这些业余队员看来,中国女子冰壶创造的优异大赛成绩本应成为加快冰壶运动普及的强大推动力。但现实却并非如此。

  在冰壶之前,中国的女足、女曲、女垒和女冰,都曾有过相似的发展经历,其辉煌战绩只是化作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体育主管部门的政绩体现,却没有成为从根本上改善这些冷门运动项目“条件差底子薄”生存困境的推手。

  甚至像中国女排[微博],其辉煌成绩曾引发全国轰轰烈烈的“学女排”运动,无数学生和青年走上排球场,成为排球运动的“粉丝”,但因为缺少专门的规划和引导,“排球热”最终成为一代人的回忆,而未能延续下去。

  “锦标主义”无疑是体育主管部门发展这些冷门运动的动机,在北京社会科学院体育研究中心主任金汕看来,体育主管部门要的只是这些冷门项目出成绩,并不会去关心这些运动项目到底有多少群众普及度和社会影响力。

  找几个或一批年轻队员埋头苦干,为他们聘请高水平教练,再创造条件参加各类比赛,若干年后甚至短短几年后就靠这几名队员或一支队伍去竞争世界大赛的奖牌,中国冷门运动项目走向成功的轨迹大致如此。短时间里,竞争对手都会对这支几乎建立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的中国运动队刮目相看,但衰败往往也如影随形。就像中国女子冰壶队,从2005年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以来,王冰玉、柳荫、岳清爽[微博][微博]和周妍[微博]4名队员的阵容几乎没有变过,而像加拿大队等强队,因为国内群众基础雄厚、国家队人才济济,参加世锦赛的人员已经换了好几拨。当所有的对手都摸透了中国队4名队员的底细后,中国队的技战术就再无秘密可言。由于国内冰壶后备力量的扩充与国家队世界大赛成绩的提升不能同步,中国女子冰壶这4名队员至今也难以找到后继者,如此,这个冷门项目最终难逃被打回原形的宿命。

  中国女子冰壶运动员为成功付出了超常的代价,肩负的又是一个国家、一个运动项目振兴的重任,舆论虽然对她们给予更多的同情、鼓励和支持,但一个运动项目的兴衰维系在一支运动队或几名运动员身上,本就是不可承受之重。

  在本次世锦赛结束之后,未能直接获得索契冬奥会资格的中国女子冰壶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今年年底的奥运资格赛,以中国队现在的状况,晋级奥运会的难度依然不小。也许就像中国女足的发展经历一样,昔日的奥运亚军队伍最终将为取得奥运资格苦苦挣扎,即便与奥运无缘,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女子冰壶不会是最后一支为“锦标”而生的中国运动队,在2011年上海游泳世锦赛上,中国女子水球队一举夺得银牌,又一个中国竞技体育的“奇迹”诞生。但众所周知,女子水球在国内的群众基础几乎为零,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可想而知。

  本报北京3月21日电

分享到:
猜你喜欢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