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撰稿人
陈敏
目前各种消息反馈,上海申鑫[微博]能够直接“递补”参加来年中超[微博]的可能性很大,甚至已经有言之凿凿“足协电话通知俱乐部”。尽管这样的野路子未必靠谱,但若真的如此,倒也是令人感到欣慰的:就小私来说,申鑫那边也有一些朋友;就大私来说,申鑫的球还是耐看的——不过这些都不是“公”。
当官意符合较大的民意,这个决定被接受度就很大,这并不等同于“申鑫直接递补”的流程就是合法合理的。那些喜欢支持申鑫的朋友,但凡对于“申鑫直接递补”心生多少“幸运”的感觉,其实就意味着,那些丧失竞争机会的球队就有多大的委屈。哪怕说中甲第三名的福建骏豪未必符合中超资质、哪怕河南建业[微博]在中超的最终积分还差了申鑫4分,但官方以此作为借口来“省流程”,并不是什么聪明的决议。丁是丁卯是卯,若是规则设定了附加赛,而附加赛最终的胜利者因为不符合资质被取消中超资格,这倒是中超立规矩的好机会。因此,就公平的“公”来说,“申鑫直接递补”在几个预案中其实是最失分的。
其实,中国足球的“合并”“撤离”从来就不是个新鲜事情,但是对于“如何递补”似乎从来都是个“新问题”。前两年因为反赌扫黑,最终应该降级的绿城和力帆留在了中超,这个案例似乎作为了参考系。只是目前的情况和当年又有不同,一个名额,看上去是中超倒数第二上海申鑫和中甲第三福建骏豪之间的事情,然而若“直接递补”的预案早早做出,何尝不能激发中超倒数第一河南建业的求生欲望?若提前五轮公布“倒数第二就能上岸”,谁死谁生或许还真的难说,因为对于副班长来说,赶超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毕竟还是不同的。客观一点来说,二十年如一日投资足球的河南建业被压上了“混乱规则”这根稻草,也是有点可惜的。
所以,并非申鑫“直接递补”不武,而是足协游戏规则的混乱让申鑫既成为受益者也成为受害者——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指责“认了干爹”。其实,认这种干爹丢份儿不说,还有可能被帮倒忙。
此前,无论是申鑫还是骏豪都没敢放假,继续备战了一段时间,无疑就是为了传说中的“附加赛”。那些毫无经验的足协领导者在核心问题上的不作为,耗费职业队的心力、物力、财力,这些损失自然只能由俱乐部自己承担了。这不是第一次,恐怕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反赌扫黑后的足协未必就能获得公信力,至少“递补”事件上再次展现了其“低能”“弱公关”“自作聪明”等弊病,依旧维系着中国职业足球“规矩不全,不成方圆”的状况。
新浪警示:任何收费预测彩票会员等广告皆为诈骗,请勿上当!点击进入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