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到过这样的感慨,在一座城市的街头遇到残疾人的几率,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残疾人是有着特殊困难的一个群体,能否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参与公共生活的无障碍设施,是一座城市爱心的体现。听起来,这有点像“木桶理论”——残疾人并不因为他们的残缺成为人群中的短板。相反,对残疾人的了解、尊重、关爱,这块“木板”的高度,决定着一座城市文明素质的高度,体现着社会风尚的取向。
而城市文明的涵养,绝非朝夕之功。从当年“残废人”到如今“残疾人”的称呼,就体现着社会对残疾人群体认识的改变。现在,又有人提议用“残障人”的说法,因为他们受身体“障碍”的影响,参与社会生活有一定难度,而非“疾患”可以定义。实际上,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既存在身体的“障碍”,也存在心灵的“障碍”。身体的障碍可以通过各种硬件设施得以克服。而心灵的“障碍”,则需要残疾人和健全人共同努力,才能去消弭。因为,这种障碍可能来自残疾人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也可能来自健全人对他们的认识局限于表面。
亚残运会,就是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残疾人能力的一个契机。盲人运动员的百米速度可以接近11秒;没有双臂的肢残人可以在泳池中“劈波斩浪”;独臂独腿的肢残人,一样可以挥舞球拍、驾驭自行车……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向人们证明,即便有着特殊困难,也不意味着生活没有光彩,对社会无所作为。参与体育运动,正是克服残疾人与健全人都存在的“心灵障碍”的有效途径。
我国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从城市无障碍到心灵无障碍,如果城市的街头出现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如果人们不再向他们投去特别的目光,看到的将不是个体的残缺,而是整个社会的和谐。Sourc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