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能模式是一种集权体制下拼资本拼规模的道路,粗放而不够细腻,稳定而不够专业。国企背景决定了鲁能的自我背离特质:成功秘笈也即失败命门。
文/沙元森
鲁能两次浪费“季点”不过是给向来幽默的中超贡献了点谈资。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第四樽金杯在握,鲁能的得意自然可以想象。尽管经常有好事者预言,鲁能夺冠将造成中国足球的悲哀。但让他们悲哀的是,鲁能不但夺冠,还一而再,再而三。
出于狭隘的心胸,无视鲁能的实力和改变,显然找不到鲁能的成功之处,而一味夸大眼前的成功,也未必有利于鲁能的长远发展。且不说未来如何,回首历史,鲁能每次激情夺冠之后都会有很长时间的疲软,也就是媒体所说的“后遗症”。时强时弱的鲁能,忽高忽低的泰山,经历过中超赛场上的狂欢,也饱尝了亚冠赛场的难堪。有人纳闷鲁能是不是一把“神经刀”,也有人怀疑它的品格,试图寻找不为人知的猫腻。其实,我倒不认为鲁能有多么复杂。鲁能就像一枚硬币,成功与惨败只是不同的两面,在本质却是相同的。鲁能的成功学,反过来说也是鲁能的命门。
从血统上讲,鲁能流淌着国企的血液,那种垄断企业的铁腕和霸气就像无法改写的基因影响着这支球队的气质。无论是邵克难还是董罡,无论是康梦君还是孙国宇,他们每个人从接掌鲁能泰山队的那一刻起都有一统天下的雄心。这是他们内部的体制和文化所决定,从上到下所有人都要服从于这个目标。这是一种鲁能模式,它与申花的发展道路迥然不同。在我看来,鲁能的发展目标和途径不完全取决于鲁能俱乐部,更高层往往会有更大的影响力。这是一种威权主义的管理。朱骏和队员不和,打嘴仗的新闻时有发生,而在鲁能很少听到这样的新闻。鲁能大牌球员很多,但一直没有产生过真正的球霸,与此有很大关系。因为这支球队是靠体制成功的,而不依赖哪一个球星或教练。
球星的服从是被利益稳固的。鲁能球员的薪水和奖金之高在国内几乎无出其右。这样一拨养尊处优的球员是不会主动惹麻烦的。纵观国内俱乐部,凡是造反的球员大多都是饭碗不稳或者吃不上饭的。
鲁能会挑选一些与自己很般配的教练。桑特拉齐、图巴科维奇,伊万科维奇,看到这些斯拉夫人的名字,你可以找到一些共性,无论执教水平高低,这些前南斯拉夫的教练确实是很容易融入中国社会的,尤其是中国的国企俱乐部。对于鲁能的文化和管理方式,他们或许并不陌生。
如此稳定的鲁能,在国内赛场若不成功就怪了。
现在站在另一面看,鲁能的波浪式前进总会让很多拥趸感到眩晕。这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特有的体制。
在国内霸气十足的鲁能站在国际赛场经常会失去信心。在他们的视野和观念里,大概只有国内市场——他们的竞争对手也仅限于此。一旦跨出国门,国企经理和员工总会流露出举足无措的表情,即便是面对印尼的球队,也难免如此。面对一个并不能勾引自身欲望的目标,一切动作都是逢场作戏。所以,鲁能经常惨败,败了之后很快就忘了。
鲁能的稳定也培养了鲁能的麻木。这是一个风生水起而没有危机感的俱乐部。他们对于事情的预判都是显得不够敏锐。所以,每次夺冠之后的第二年总是迟迟找不到状态。当年,周海滨的出走也钻了鲁能神经比较粗大的空子。
总得来说,鲁能模式就是一种集权体制下拼资本拼规模的道路,粗放而不够细腻,稳定而不够专业。
如果鲁能已经对于这样的夺冠感到厌倦,他们未来的方向就是升级转型,不必把目标仅限于国内赛场,而要与真正的国际豪门对接,实现对自我的否定,成为更加职业化的俱乐部。向世界靠拢,而不要让世界向我靠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