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张地说,广州的羽毛球选手一直是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最高平台上,所涌现出来的黄金一代更是让世界羽坛瞩目。但是,如今的广州羽球却陷入沉寂,现状早已不是一句“青黄不接”可以形容。无论记者采访圈内还是圈外人士,谈及的原因众多,但是都谈到了现行体制的问题。其实,这样的困局并非广州乃至广东一家的遭遇。我相信,其他省市碰到的问题也不比广州少。
面对困局,其实并非无解。在一个视羽毛球为市球,拥有庞大羽毛球人口的城市,体制破题的关键在于市场。
尽管所谓的“举国体制”造就了中国体育的辉煌,但是越到基层,这种限制和矛盾就反映得更加明显,采访中这种感受十分明显。羽毛球和其他项目相比,市场化程度相当低。君不见,在去年,我们才刚刚恢复羽毛球联赛。这是一种合理的回归,也是羽毛球亟需的回归。对广州羽毛球来说,这就是一个信号和启示:抓住市场,让庞大的广州市场来支撑和运转广州的羽毛球。可以设想,如果推出一个完善的广州羽毛球联赛,有专业训练的选手加入,通过每周的比赛计算积分、赢取奖金……当需要代表广州参赛时,抽取其中的精英组队,集中强化训练、比赛。行政、财政资源可以不再用于给编制人员发工资,而是投入到基层训练中去。这样才是一个良性和可持续的发展。
也许整个羽毛球的市场化我们无法撬动,但是广州这片市场却是现成的。作为国内羽毛球发展最普及的一个城市,我们已有足够的群众基础,举行过足够多的世界大赛,我们已经站得很高,但是还可以看得更远。至少在羽毛球,我们可以迈出充满开创性的脚步———从体制破题,这是一种改革的精神,也必将是创造性的贡献。
·苏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