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季方:北京上海的两种自我各不同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9月27日07:56  东方体育日报

  季 方

  我向来不太愿碰上海人与北京人比较这样的话题,一来,我生活在上海,知道上海人对这个话题一向敏感;二来,这样的比较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价值,也不符合上海人忌空谈的风格。唯一让人不太愉悦的是每年足球联赛都会让这两座城市要较量两回,除了足球场上的比赛会吸引大家的眼球外,网络上的骂战是免不了的。

  以前,一直让我奇怪的是,申花队每回碰到国安,总在气势上会先输一阵,即使前几年在对国安的胜率占优的情况下,他们在气势上也捞不到半点便宜。上周的比赛估计让老布也看不太懂,多打一人的情况下,他的球队怎么会莫名其妙地输掉比赛。

  上海人和北京人都一直被外人视为以自我为中心的两拨人,不过,这其中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北京人的自我是近乎盲目的,甚至有点浑不吝的味道。即使理上亏人三分,也是纸糊的灯笼被雨浇——架子不倒。这种个性反映在足球场上最明显的就是高峰、曹限东以及后来的邓乐军和韩旭这群浑小子身上。以上这几位都是玩世不恭的主儿,虽然体能亏得厉害,甚至根本不足以打满90分钟比赛,但对像申花这样的老对头往往就是明天武功哪怕废了,也会豁出去玩命。更重要的一点,他们的这种自我是带有拉帮结伙的色彩,是群体性的。他们那种特有的腔调和习气让上海球员头疼。

  上海人虽然也很自我,原先把所有上海以外的人称为“乡下人”,现今改称什么“硬盘”了,但上海人的自我在骨子里还是保持着相当的理性,其实他们对眼中的“乡下人”并非一视同仁,而更多的是察颜观色,在心中反复计算和权衡,并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反应。上海人的自我是个体的,虽然也貌似有什么联盟色彩,但那多是外人不察之下的误判。上海队当年的“四小龙”虽然也风光一时,但那与当年的“京城四少”根本不是一回事。反应在足球场上,上海队虽然在打法上强调整体,但大家使的劲总不在一个点上。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当年那场1比9,有人想拼一拼争点面子,有人想守一守避免尴尬。每个人心中都在不停地计算,最终导致了一场大溃败。

  相比起以尊重个体的上海人,更注重团伙精神的北京人可能更擅长打群架。其实,足球只不过是“打群架”的一种优雅一点的表现形式而已。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样时代背景的电影里,北京人集体性的自我是可以看出些端倪的,比较能反映上海人自我特征的恐怕是更早些年的《七十二家房客》。

  虽然你可能把足球想象得有多么科学,但那毕竟是由人所控制的,难免会有非理性色彩。在我们的足球还没有进化到穆里尼奥时代之前,这样的解释可能还有合乎情理之处。

  申花队在多一人的情况下输给国安,我一点也不惊讶,我相信大多数上海人也不会太吃惊。


相关专题:2010中超联赛第24轮专题 |2010中超联赛第25轮专题 

更多关于 申花 国安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