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女篮出征世锦赛,伴随她们同行的,是所有人共同的一份几分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这次在捷克,女篮是以练兵为重,还是以成绩为重?
这样的想法相信是基于大家对另外一个问题的思考:目前的中国女篮正在经历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在老一批球员,如隋菲菲、苗立杰、陈楠正在逐渐老去的时候,我们的中国女篮却迟迟不见有能够接过前辈的担子的新人涌现。刚刚有这样苗头的球员卞兰还因为伤病,无法出征捷克女篮世锦赛。
的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现在,中国女篮的人才储备正在出现真空,我们的造血能力正在下降,尤其是和竞争对手相比。
来到这次捷克女篮世锦赛的各支球队,无论是美国队、澳大利亚队甚至我们的小组赛对手白俄罗斯和加拿大队,也都在进行着新老更替的工作,也都是带着为2012奥运会练兵的目标而来,可他们的球员更新换代的速度要比我们快了很多。不少球员已经成长了起来,有了担当球队的大任的能力,只是缺少大赛的经验。因此,对于她们来说,练兵也就变得更加有的放矢,有兵可练。
再看我们目前的这支中国女篮,这是一支老中青结合的球队。老将苗立杰、陈楠经验丰富,年轻的小将们充满活力。可问题出在了“中”这个层面上。对一支球队来说,中层人才的培养往往最重要,因为他们往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保证球队从一个阶段平稳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可不幸的是,我们缺失的正是这一部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甚至中断了我们正常的新陈代谢。
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球队在成绩的压力下,并不关心对年轻球员的培养。年轻人在各自的球队中得不到足够的出场时间,技术、经验和信心等迟迟无法成熟。这是球队方面出现的本位主义。再比如,我们中国女篮的生存环境也并不理想,缺乏足够的关注度。没有关注,就好比土壤失去水分,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龟裂沙化。
不关心,不关注并不意味着不发生,只不过发生的事情只会走向负面。原本,新陈代谢的过程就好比化茧成蝶一样,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期望破茧而出的年轻球员们很需要球队给予足够的信心和宽容,也需要所有人的支持和关心。如果没有这些,新一代女篮姑娘们要想在下一届奥运会前破茧成蝶的道路也就更加艰难了。
从现在到2012伦敦奥运会还有1年半的时间,看上去时间很长,但实际上真正有意义的练兵机会并不多了。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世锦赛的锻炼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毕竟世锦赛就像是篮球的单项奥运会一样,对手和比赛的含金量都很高。经历这样的比赛对年轻球员的提高很有好处。既然我们是以奥运会为最终极目标来参加世锦赛,那不妨把成绩放在一边,放弃本位主义,不让老将唱主角,让年轻人更多经历风雨,催化她们的成长。这才是重中之重。既然我们起步已经比别人晚,就更要抓紧有限的机会,弥补我们与其他对手的差距。
或许,我们本届世锦赛练兵,失去的会是成绩,但却不会失去中国女篮的未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