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特约评论员
有必要说明,本文与蔡振华是否接受分管足球项目无关,只是奉《体坛周报》编辑之命,写一篇我所知道的蔡振华的稿子,更无意干扰国家体育总局工作安排。
这两天,关于蔡振华接替崔大林分管足球事务的传言满天飞,谁也弄不清蔡振华是不是也“被”了。至少,体育总局并未在任何场合宣布过这项分工。而且,作为国家机关和政府主管部门,高层负责人的工作划分不是必须向社会宣布,不像几个月前韦迪的调动那样要在第一时间公之于众,毕竟这不是一项任命。非要把每一位副职官员分管哪项事务像上医院看病分科挂号一样对位,我一向不喜欢这路子。诚然,工作划分也不是秘密,干起来就都清楚了,倘徒有其名而不作为,又有何用?尤其是本已多灾多难的中国足球,千万别再摊上这样的官员。
有报载,体育总局找蔡振华谈了什么,对蔡振华有如此这般的希望,而蔡振华又表示什么,会怎样,不会怎样。看上去,似乎撰写此稿的记者就在身边旁听总局与蔡振华的谈话。岂不知,这样的信息卖得越多,质疑也越多。
蔡振华打球时我还在上大学,他打球算得上聪明加凶狠,是中国队里的拼命三郎。球风如人,打球的路子正是蔡振华性格的表露,争强好胜,不甘人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男队跌至世界第七。蔡振华回国接任主教练,立志翻身。当时,队伍触底反弹,但是,以孔令辉为代表的一茬新人能否担起重任,主教练的作用很关键。蔡振华抓住了机会,助中国队重夺斯韦思林杯。
此后,蔡振华先后在国家队和乒羽中心当家,对任何一次挫折都力求最短时间内予以扭转。2003年世乒赛和2004年奥运会,中国队接连两次无缘男单金牌。记得在雅典赛场外,中国选手得胜后,我曾向蔡振华表示祝贺,他却皱着眉头。赢了球还不满意,总要为队员挑毛病,这是蔡振华的习惯。对于国际乒联几次改革举措,蔡振华明确表示不赞成,前不久关于奥运名额限制的争议中,蔡振华的态度很能说明问题。
同为球类运动,大球与小球有太多的不同,大球是集体项目,其基础需要规模;小球是个人作战,不一定必须有成批量的尖子人才。去年5月,蔡振华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出席中国排协代表大会。他的发言既有乒乓球和女排同为优势项目,对于社会压力感同身受,又有大球与小球规律差异,业务上不见得都能举一反三之处。例如,他强调技术创新,大赛上大家都想拿出秘密武器克敌制胜,此前一般比赛中又怕手段用得太早,要见好就收,让对手感到你有新东西,又来不及适应,这样就能形成心理威慑。这段话明显更适合乒乓球,而不是现代排球对抗的焦点。在信息手段发达的时代,技术秘密对乒乓球还有作用,即便看过对手打球的人,不经过交锋,还是摸不准力量、旋转、角度等特点。但对排球来说,主要比的不是技术创新,而是技术质量。更何况足球,就是世界杯赛上,连奇兵都不存在,谁也不可能靠秘密武器制胜。
蔡振华果真分管足球,也只是“分管”,而不是主抓。足球的要害是社会影响,而不是竞技成绩,虽说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但前者事关大局,后者只是一个运动项目的范畴。奇怪的是韦迪从水上到足球,被说成外行,这一次热炒却说蔡振华属于业务型干部,懂得竞技规律。其实,分管项目的总局负责人和项目中心的负责人都只是管理者,又不是当教练,怎么会水上的管足球就是外行,乒羽的管足球就是内行呢?说不定以后调乒羽记者跑足球呢,哪有什么内行外行!管理项目有方,过问业务有度,不管是蔡振华还是别的人,都适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