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华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有一段出名的“咖啡大蒜论”。一阵见血也好,失之偏颇也罢,却足以道出南北文化之间的差异。
就算在足球领域,海派足球可以和“咖啡”画上等号,齐鲁足球则和“大蒜”结缘。谁曾想到,在如今的中国足坛,申花和鲁能之间的“咖啡”碰撞“大蒜”,都会为两地球迷奉献惊喜和经典。
和京沪足球势同水火的对立情绪相比,上海足球和山东足球俨然是一对欢喜冤家。就算有过磕磕碰碰,但很容易转身就忘记;哪怕有时候兵戎相见,但骨子里竟然会有些惺惺相惜。
1995年,三万多名幸福的上海人在虹口足球场点亮打火机,期待上海申花第一次夺得全国甲A职业联赛的冠军,球风硬朗的山东队成为了海派足球首次称霸的陪衬。不到一个月后的足协杯决赛,山东人就在南京五台山用冠军证明了自己。
表面来看,申花和鲁能曾经如此相似。两家俱乐部都有国有企业背景,都有强劲的财力支撑,都为了冲破大连实德对中国足坛的垄断。当年七君子闹革命搅得足坛天昏地暗,申花和鲁能都岿然不动洁身自好:“咱们是国企背景,干嘛去趟这浑水?”
两队崛起的核心因素,其实也基本相同。国企重金投入,俱乐部运作规范,广为吸纳人才,造就一代霸业。当年申花靠俱乐部稳定、条件优越和从不拖欠工资,成为每个中国球员向往的黄金俱乐部;随后鲁能则依靠更强劲的经济吸引力,取代申花成为全新的制高点。
然而,海派足球和齐鲁足球,在根子里其实代表着两个极端。上海人喜欢称呼山东人为“老山东”。一个“老”字,其实点出了齐鲁文化和山东足球悠久历史的本土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不管多复杂,核心和骨干总是诞生于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足球的前身是蹴鞠,其发源地就在山东临淄。作为文化底蕴最深厚的省份,山东的酒文化同样源远流长。一名前往南非世界杯采访的山东同行,在出发前和同事、亲朋和好友连喝一个月壮行酒;顺利结束采访后,等待他的是又一个月的接风酒。
相比之下,海派文化虽然没有非常久远的历史,但注重引进人才和改革创新,海纳百川的特点也自成一派。当年上海开埠后外籍水手在沪上踢球,上海是开展现代足球最早的城市之一,水平也一直很高。职业化后,徐根宝和吴金贵两次率队夺冠,海派足球的成功,得益于科学训练、技术创新和重金引进高水平外援。具体到酒文化,讲究实惠的上海人似乎并不痴迷于酒桌。
鲁能足球最鼎盛时期,拥有郑智、李金羽和韩鹏组成的前场三叉戟,曾成为申花队苦主,2006年申花五战鲁能全部落败。好在申花投资人朱骏的出现,起码在吸引球迷眼球这个战场,帮助申花完全占据上风。2008年申花在落后9分的不利形势下奋起直追,直到最后一分钟鲁能险过剃头般夺冠,掩盖了几多幕后戏码,更把沪鲁足球的恩怨演绎到了极致。
2008年贯穿全年的争冠悬念,会不会在两年后融入老布和伊万师徒对话的元素下再度上演?起码,球迷们期待着这样的混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