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方都市报:澳网初体验(8)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2月06日09:46  南方都市报

 墨尔本骄阳下,有人在比赛,有人在享受比赛,而这群人正在辛苦工作。
墨尔本骄阳下,有人在比赛,有人在享受比赛,而这群人正在辛苦工作。
 郑洁李娜晋级女单四强后,WTA向所有中国记者发了邀请函,称其首席执行官斯黛西·阿拉斯特女士希望与中国记者进行一个圆桌会谈。1月28日,两人均止步半决赛,中国记者终得休息,29日的圆桌会谈,最终只有3名记者出席,半个圆都没能围起来。 白雪 摄
郑洁李娜晋级女单四强后,WTA向所有中国记者发了邀请函,称其首席执行官斯黛西·阿拉斯特女士希望与中国记者进行一个圆桌会谈。1月28日,两人均止步半决赛,中国记者终得休息,29日的圆桌会谈,最终只有3名记者出席,半个圆都没能围起来。 白雪 摄
老外的白发记者团。
老外的白发记者团。
新闻中心还为记者准备了休息的床,只是没人有空去使用。
新闻中心还为记者准备了休息的床,只是没人有空去使用。
 澳网功能中心,里面设有球员休息室、媒体中心、组委会的办公室等,应该是让澳网能够正常运转的心脏。
澳网功能中心,里面设有球员休息室、媒体中心、组委会的办公室等,应该是让澳网能够正常运转的心脏。
免费下午茶,队伍中的急性子已经透过围栏吞口水了。
免费下午茶,队伍中的急性子已经透过围栏吞口水了。
离整个比赛结束还有48小时,我终于申请到了属于自己的记者台,67号。
离整个比赛结束还有48小时,我终于申请到了属于自己的记者台,67号。
 不知道在墨尔本公园,是否会有官员问白雪:你哪个单位的?本人供图
不知道在墨尔本公园,是否会有官员问白雪:你哪个单位的?本人供图

  澳网初体验

  我们,他们,和自由人

  2010年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已经于上周日在墨尔本公园球场落幕。作为网球赛季中最重要的大满贯赛事,无论澳网,还是法网、温网、美网,对球迷来说是为期两周的狂欢,对球员们来说是或长或短、在开始时并不能准确预知结局的冒险征程,而对于来自全世界的近千名记者来说,则是一场战斗,从体力到脑力。每一天,他们可能比球员或者球迷更早地出现在赛场,然后当一天的比赛结束,赛场里已经归于平静,只有新闻中心里还灯火通明,所有的人在抓紧每一秒钟写稿、传稿、处理图片、传回图像……2010年的澳网,南都第一次派记者采访网球大满贯赛事,这也让我们有长达两周的时间,充分了解了中国和世界传媒对于一项大型赛事的报道情况,工作状态等,在此呈现给读者。 记者 窦俊

  我们

  数量优势转化为阵地优势

  今年来报道澳网的中国非电视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及网络等)记者超过了700人,比去年多出了100多人。根据组委会工作人员给出的统计数据,除澳大利亚本国媒体,最庞大的海外报道团来自美国,共来了46位记者,而排名第二的就是中国!数据库里显示总共报名的文字和摄影记者达到了40人。两个网球大国:俄罗斯与西班牙分别只有8人和6人的记者团就显得颇为寒酸。幸而有两朵中国金花双双闯进四强的出色表现,也没有让庞大的中国军团显得过于兴师动众。

  虽然平面媒体人数有700多人,但澳网新闻中心的平面媒体工作间只有100多张标准配置的桌子(其实就是有一个带锁的抽屉和一个可以收看任何球场赛事直播及赛后新闻发布会的显示器),这100多张桌子主要分配给那些长期来采访澳网的资深记者或者媒体。除此之外,就只有8张大台,约30个座位,先到先得,自由抢座。因此,在开赛的最初几天里,每天早起去新闻中心占个座儿是绝大多数记者的第一件事。在这一点上,很显然没有哪个国家的记者有中国媒体勤劳、而且互帮互助——— 谁早到了,都会给事先打好招呼的同伴占个地方。因此没过几天,新闻中心最里面那几张放着大台子的地方,就几乎成了中国记者的根据地。

  劳累系数:网站>报纸>电视

  虽然同样来自中国,但因为各自媒体的性质不同,中国记者们的工作状态和强度也并不一样。网络媒体记者算是最辛苦的,真正把记者这项职业做成了一桩体力活——— 凡有中国球员的比赛日,来自国内两门户网站的两位记者的日均发稿量都在10篇以上,即使按每篇600字计算,每天也要在键盘上敲出6000字!这一点让报纸和杂志媒体记者望尘莫及。但因为量太大,网络媒体的现场记者更多地也只是做纯粹记录的工作,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写什么,来不及太多思考,也不提供观点。

  而专业报纸和杂志因为不需要每天发稿,有较长思考时间,可以每天有更多的时间观察、体会、总结,然后在发稿日可能辛苦工作一个通宵。相比之下,日报应该介于网络和专业媒体之间,算是体力与脑力活兼具。

  最轻松的应该是电视媒体,每天只需要拍摄一些画面、准备一些串词,然后为后方传回约十分钟的新闻画面,似乎就算是大功告成。而且中国这些地方台来报道大满贯似乎只关注中国球员,因此在两朵中国金花于第11个比赛日双双止步半决赛后,第12天,就有电视台很夸张地直接走人,领导带队直接飞往悉尼参团旅游去了。

  过于清闲就容易生出事端。澳网的新闻中心有严格的分类,电视、平面、摄影、广播分别有各自的房间,而且媒体中心所在的所谓“墨尔本公园功能中心”(位于罗德·拉沃中心球场下面,媒体中心、球员休息室等都在里面)里,禁止一切的拍照、摄像、采访等。国内的几家电视媒体自一开始也聚集到了平面媒体的工作间,随着有些电视台的记者越来越肆无忌惮地大声聊天,影响了周围人的工作,组委会工作人员终于找了个机会——— 那天正好有一家地方台在球员休室前违规拉住李娜的洋教练做了采访——— 把所有中国电视记者“请”出了新闻中心。

  他们

  比中国记者年长得多

  走进新闻中心,外国记者与中国记者第一眼的最直观区别,也许就是年龄上的。

  现场的国外记者,大多人过中年,甚至很多已经头发花白,而中国记者似乎绝大多数都是70后甚至80后。比如一位很喜欢向中国记者打听中国情况的斯洛伐克记者安德烈·巴克先生,就已经从业整整30年了。他自称是全世界最了解斯洛伐克美女球员汉图霍娃的记者,在汉图霍娃还在打青少年组比赛时就已开始写关于她的报道,巴克可以如数家珍地列出汉娃每一个冠军名称———甚至包括混双的夺冠史,并且还很得意地告诉我们,汉图霍娃第一个向他承认了与目前45岁男友的恋情。

  时间累积是体育记者可以在报道上做得更专业的必需条件之一,但也许中国体育记者的工作强度导致了这是一份难以长期坚持的事业。相比之下,国外体育记者在澳网期间的工作量似乎要小得多。比如那位巴克先生曾向我们展示过他某一天的见报稿件,不过就是一篇关于汉图霍娃训练的采访稿。更夸张的是,在中国记者聚集的那片区域,有两名一直“坚守”的意大利记者,他们来自同一家报社,而两人竟然是每天轮流写稿!上一天班歇一天,歇着的那位也会来新闻中心报到“坐陪”,出去看看比赛,或者逛逛纪念品商店,不时买回一堆纪念品。即使这样,轮到工作的时候,两个人还会常常抱怨:“老板什么都不用干,正坐在我们头顶看比赛呢。”

  比中国记者“刻板”得多

  因为对稿件的需求量大,很大程度上也让中国记者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与老外有了很大区别———单纯关于比赛的提问并不能满足需求,所以中国记者(尤其是网站记者)更喜欢去挖掘几乎“八卦”的问题,比如比赛前吃了什么,昨晚睡得好不好,赛后和老公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外国记者的问题更多集中于球员和比赛本身———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达维登科在第一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自己的“幽默”之后,其后的每一次他的新闻发布会,都会坐得满满当当,许多记者就是为了听他讲笑话而去的,也总有人想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来逗俄罗斯“劳模”。但总体而言,国外记者的提问还是相当单一,没有中国记者丰富的“想像力”。而且每个人的提问目的会显得非常明确,比如中国球员的新闻发布会上,总有一个外国老头会第一个提问,提的问题永远都是请郑洁或者李娜谈谈比赛感受、对自己当场比赛发挥的评价等。然后在最后,会让她俩用中文对着摄像机重复一遍———他会把这些视频卖给国内或者海外有需要的电视台或者网站。而那位巴克先生,他采访中国球员的目的似乎也只有一个:郑洁或者李娜,是否会参加本月对斯洛伐克的联合会杯比赛,中国队的参赛名单是怎样的。所以每一次郑洁或者李娜的新闻发布会,他都要执着地一遍又一遍问出这个问题。在得到过于“官方”的回答后,他还会请中国记者再帮他用中文问一次——— 那感觉,很像他是斯洛伐克网协派来的间谍。

  比中国记者“自恋”得多

  除了这些表面上的差别,另一个你能感受出的中国记者的巨大差异则是:国家荣誉感。虽然我们会常强调网球是一项非常个人化的运动,但实际上,任何一项运动都不可能和国家完全划清界限,这也是为什么安迪·穆雷身上为什么会背负那么沉重的压力的原因。英国记者也许是澳网中表现得最有这种国家感情的群体之一,费德勒在半决赛获胜之后的现场采访中,调侃英国人是不是已经有150000年没有拿过大满贯的冠军。结果一坐进主新闻中心,立刻就有一个英国记者严肃地对费天王说:“你真的不知道英国人有多久没拿过大满贯了吗?实际上是74年,而不是你说的那样。”

  同样的,那位巴克先生也听不得有关汉图霍娃的负面新闻,比如他解释汉娃曾经一度想告别网坛加入职业模特行列的传闻:“这是没有的事,她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网球,她只是同时也很喜欢当模特”。而对于汉娃没有受过什么高等教育,巴克骄傲地说:“网球就是她的大学文凭。”

  而由于郑洁与李娜过于出色的表现令到中国记者们超负荷地工作了十多天,在比赛的第二周,许多中国记者已经在私下里不断地祈祷金花们早日输球了,原本这种中国媒体间的玩笑无伤大雅,但有些中国记者甚至将这种情绪表达给了外国人,不能不说就有些“特别”了。在郑洁与海宁的比赛前,有两位比利时的记者特意跑来中国记者这边打听第二天郑洁的训练时间,能看得出他们对于郑洁前几场表现的状态非常吃惊,因此很替自己的球员担心,但竟然有中国记者对着这两位老外说,不用担心,海宁会赢的,我们也希望海宁赢。

  女单决赛那天,这两位比利时记者在现场表现得颇为紧张,而当小威最终夺冠后,两个人情绪低落一言不发地离开了媒体看台走回新闻中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天前当两位中国球员同时止步四强后,中国媒体则显然有些如释重负的样子。

  自由人

  白雪:网球摄影,让我的生命重新开始

  1月29日,星期五,也就是郑洁与李娜双双止步女单半决赛的第二天,WTA首席执行官斯黛西·阿拉斯特女士约见了中国媒体,可惜原本WTA期待的济济一堂的圆桌会议,最终只有四名中国记者出席,其中三个文字记者,白雪是惟一到场的摄影记者。

  但严格地说,这个定居在墨尔本的华人女孩甚至不该算进中国记者的范围。因为她不供职于国内任何一家媒体,潮流的说法,她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自行负担采访的所有费用,然后给诸如CFP这样的图片社供图以谋生。

  “不过卖图根本不可能COVER所有的开销的,澳网还好,但另外三个,自己要补贴很大一笔钱。”白雪在闲聊中说起她的情况,但其中不会有抱怨,因为她正在为一个梦想而努力:“我要跑满二十个大满贯,然后加入一个协会!”

  白雪所提的这个协会,全名是国际网球摄影师协会(International Tennis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具体的入会标准是:至少采访过15个大满贯、10站ATP和WTA的赛事以及两年内采访至少一届联合会杯一届戴维斯杯。完成了这些采访条件,也还需要协会内的人提名,才能申请。“所以这是一个很遥远的目标,但我希望自己能在五年之内实现。”白雪说。

  这些目标或者说梦想,让白雪很容易就显得如此与众不同:当绝大多数记者是为工作而工作(或者根本是名为工作实为度假)来到墨尔本时,白雪,却完全是因为对网球的热爱、因为自己一份梦想,而来到了澳网。

  “2007年我才开始接触网球摄影,一下子就爱上了,真的有一种好像自己的生命获得重生的感觉。”白雪这样形容她对于网球摄影的喜爱,“最开始是从澳洲的一些小比赛开始跑起,然后非常幸运找到了赞助商,获得了北京奥运会的采访资格。接下来就开始挑战大满贯,现在已经跑了两次澳网,法网和温网去年也都去了,今年还会继续,当然美网也不会再错过了。”

  为了实现这些梦想,白雪说她现在需要在平时拼命地接活,“比如各种商业活动、还有圣诞节给小朋友拍照、给别人拍结婚照……只有这样才能应付采访网球赛的开销。”

  也许就是有这种爱好与梦想的支撑,以及一点点生存的压力,让白雪总能出现在每一个值得她用她的镜头去记录的场合,有时候,甚至她也就是那个惟一的记录者。

  哈哈镜

  素质,注意素质!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澳网也不免受到影响,据说以前因为有化妆品品牌卡尼尔的赞助,发给记者的防晒霜都有一大罐。今年卡尼尔没再续约,记者收到的防晒霜因此变成了一支仅有30ML的小支装,在澳洲的阳光下,这样一支迷你装,两三天也就用完了。

  不过澳网对记者待遇的“缩水”最重要的还表现在餐饮上,虽然每天有16澳币的补助,但因为媒体餐厅的物价实在太高,因此根本不够一餐的伙食。按照组委会的套餐标准,这16块钱你只可以在主食(一般是意粉)、蔬菜、肉类中任选两样,如果又想吃肉又想吃菜又要来点主食的话,就只有自己再贴上大约10澳币了。如果还需要点饮料、水果之类,那就是来个双倍的16块也未必够花。

  餐厅物价昂贵,组委会每天下午五点钟提供的一个免费下午茶就不可避免地吸引了记者们争先恐后来“抢食”。但中国记者们因为实在太忙了,很少有人能享受到这一“福利”,只有很有闲的外国记者,有的提前一二十分钟,就开始在那个露天茶座外开始排队,而且人龙不一会儿就排到了外面,蜿蜒而出,最多能达近二十米。等到工作人员摆好茶点,五点准时开始入场,虽然人人还是守着秩序,但下手却绝不手软,恨不得把个小盘子全装满。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新闻中心里有赞助商免费提供的依云矿泉水和喜力啤酒,中国记者们都按照正常需要量取用,一般也就拿两瓶水而已,啤酒几乎没有人喝。可是有的外国记者,竟然每天就守着三次放啤酒的时间,拿来自己的大旅行背包,一整包塞满了背回去喝,那贪婪很让人怀疑——— 谁是第三世界来的呀?

  由于这些免费的东西实在被抢得太快,组委会不得不在随后做出了规定,免费的下午茶每人只能拿一件,而水和啤酒,大冰柜上贴了纸条:希望每人每次最多只取两瓶。只是这些规定似乎并不起效,至少我每次想去拿水,运气好还会有几瓶剩下,但啤酒柜里肯定都是空的。

  自言自语

  初体验,我的三个“最”

  最有趣:迟到的67号

  第一次采访澳网,我当然是属于没有固定桌子一族。不过在办理采访证的时候,工作人员跟我说,可以登个记留个名,一旦有记者申请到了桌子而没有来,就会按登记的先后顺序把这些桌子再分派出去。不过看着那长达几页纸的排队等桌名单,连工作人员也善意地对我说:“我不认为你有机会获得桌子。”

  所以我也没有抱很大希望,每天早起就占座儿。谁知道到了1月29日———距离比赛结束还剩两天,我竟然收到了一封email!组委会“很高兴地”通知我,我有桌子了!67号台。

  我忍不住将这封电子邮件炫耀给与我在那张公共大台子上同甘共苦了十多天的一帮同伴儿看,其中一位笑点最低的意大利记者立刻就乐得前仰后合起来,并称这是他在整个澳网期间见到的最“funny”的一件事,然后更怂恿我一定要去立此存照。

  事情本身虽然有趣,甚至有点搞,不过我还是很钦佩澳网组委会工作的一丝不苟,尽管比赛已经快要结束了,他们按章办事的程序,还是一点没有马虎。

  最遗憾:管中窥豹难尽兴

  没有任何网球赛事能像大满贯这样吸引最多的大牌球员参加,但是没能通过这次澳网,更多接触与了解现在网坛的顶尖选手,应该是最遗憾的事。两朵中国金花的出色表现分散了太多精力是原因之一,没有看比赛,当然就不能在新闻发布会上问出相关的问题,甚至根本没有时间去听大牌球员的新闻发布会。

  语言应该是另一个制约因素,各种口音的英语夹缠,能完全理解已经是颇辛苦的事。再加上经验丰富的老外记者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提问,尤其像费德勒、海宁这样最受关注的球员,常常一个问题还没完全答完,已经有四五个声音又同时响起再问问题。所以虽然也有中国记者会出现在大牌球星的新闻发布会上,但没有一个人会有机会提出自己心中想知道的问题,基本上,我们只是一个看客、一个听众。

  最困惑:记者应该提供什么?

  连续半个月的相处,也让我对网络、电视等不同性质媒体的工作有了更多认识,但也不免生出许多困惑。比如郑洁晋级四强之后,我写了川妹子能创造奇迹的几大原因,其中包括签运很好、WTA高排名选手现在实力不济之类的客观因素,结果就被网站记者“批评”不够和谐。他们也承认这些是事实,但“只要赢了就得拼命吹捧,读者就爱看这些。”

  同样的,费德勒击败穆雷夺冠后,我感触最深的反而是穆雷的压力与眼泪。可是国内的门户网站,几乎全是费德勒的新闻或者特写。“谁会关心失败者啊?读者只会关心胜利者,就是这么现实的。”

  真的绝对如此么?

  除此之外,这位网站记者还告诉我,除了足球和N BA,他们网站综合新闻只有两次出现过点击率超千万的事件,一次是“晶刚绯闻”爆出,另一次是杨威大婚。这也是为什么网站记者特别喜欢在新闻发布会上询问球员八卦问题的原因。

  我无力与他们争辩,因为他们有强有力的数字支持。他们敢于说出“我们知道读者想看什么”。身为纸媒,我们不能最直接地了解读者的需要,不过幸亏这样,让我不至于每天辛苦去想迎合什么,而只要用心去想,能为读者提供什么。

  专题图片 记者 窦俊 摄(除署名外)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澳网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