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方体育麦卡:中国足球的毛毛虫定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9月11日10:56  东方体育日报

  刘云飞“人间蒸发”了,还和死亡传闻联系在了一起。又一次。

  太阳底下无新事。用周星星的话说——“咦,我为什么要说‘又’呢”?相信很多人看到这则新闻,也会自然而然地“又”一下:中国足球又出事了。“又”字出口,是为叹。

  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样简单的归类,也不想草率地给刘云飞贴上一张“中国足球”的标签。从国家队门将到瘾君子,再到“失踪人口”,面对这样的人生轨迹,我更愿意从社会新闻和个体悲剧的角度来解读。

  但是,同样无法回避的是,这确实也是一个群体的悲剧。这些年来中国球员被脸谱化,固然与球队成绩常年积弱的背景有关,与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和议程设置有关。但这些并非问题关键。

  在编排刘云飞的这组报道时,我们本想附一组“中国足球黑色档案”的链接,但是最后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这不但缺乏新意,而且实在太占版面,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相声里的保留节目——“报菜名”。

  从这个角度而言,有关中国足球的负面新闻,最让人关切和难过的不是新闻本身,而是那个“又”字所体现出的不同个体悲剧之间表现出的重复性和延续性。

  法国心理学家法伯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很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上些它们爱吃的松叶。出人意料的是,松叶吃完以后,毛毛虫依然一个跟着一个循环转圈,直到饿死。个体行为会演变为群体行为,进而成为群体习惯,乃至“传统”。

  在中国足球圈,因为职业氛围本就不佳,极易形成麻木不仁的“破窗效应”,加上生存环境的相对封闭和球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陋习更容易传染、更难以戒绝。因此,通过新闻报道向全社会公开警示固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惟有从足球圈这个小环境入手改变,方可望治标治本。

  法伯当年如何打破“毛毛虫圈”?他挑了一条比较大的毛毛虫,强行改变了它的路线,它的跟随者的路线也随之发生改变。打破中国足球圈相互因循的负面形象,同样得从内部着手、从自身改变开始。这其中,足协更注重对足球市场的规范和监督,俱乐部更重视自身团队文化建设,都是必要的题中之意。唯其如此,球员群体的自我约束和改进才成为可能。

  遗憾的是,中国足球没有那么一条大毛毛虫,更缺乏法伯那样一双大手。四年前,徐根宝重新出山时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规范中国足球环境,必须从我做起”——可惜,他的手还不够大,根宝当初的号召终究只能淹没在青岛与四川互相指责对方踢假球的聒噪中。再看看足协最近重罚吐口水和扔矿泉水的、却对公然假球置若罔闻的行为,叫人情何以堪?

  但愿,刘云飞这次没有白“死”。当然,也只能是但愿而已。

  麦 卡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09中超联赛第22轮专题 

更多关于 刘云飞 中国足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