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足球报:一张报纸一个联赛 15年我们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3月05日10:19  中国足球报
中国足球报:一张报纸一个联赛15年我们



  一张报纸,一个联赛 15年·我们

  15年前,中国足球职业联赛问世。同样是15年前,《中国足球报》创刊。一张报纸,伴随着一个联赛,或者说一个联赛伴随着一张报纸,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5年。如今,一个15年已经过去,另一个15年正在开始。站在15年的交叉路口,向前望,是不可预知的未来;向后看,是清晰可见的回忆。在又一个春天来临之时,我们决定跟你一起,重温那些过去的、永不再来的岁月。

中国足球报:一张报纸一个联赛15年我们

 

  1994职业联赛横空出世

  ■事件——

  1994年,中国职业联赛开始,4月27日,中国职业联赛在成都市人民体育场开幕。在以后的很多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

  4月13日,《中国足球报》试刊,并在梅地亚酒店召开了盛大酒会。7月5日,《中国足球报》正式创刊。现任国际足联主席、时任国际足联秘书长的布拉特先生发来贺电,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同志、也发文祝贺《中国足球报》创刊。

  1995年1月,本报记者焦林芳、杨群执笔的长篇通讯《难忘九四》问世。详细记录了中国足球改革的起步阶段。文章中说,1994年的体能测试,球员淘汰率占8.8%,当时的国脚有4位被淘汰,这一年,有21个会员协会、23个职业和半职业俱乐部、529名教练员及3806名运动员正式注册,国家队运动员第一次实施了角色转换,回归各队作为职业球员参加1994年的甲A联赛,国家队改为临时集训。当年,中国队还夺得了亚运会的亚军,在三大球中,足球因一金一银成为成绩最好的球队。这一年,上海的胡康健以虹口体育场全场职工280万元的风险基金作抵押,以120万元人民币买断了德国甲级球队凯泽斯劳滕作客上海的门票销售权……

  1995火热甲A

  ■事件——

  1995年的甲A,中国联赛迅速成长,全赛季进球337个,观众314万,曾经得过“十连冠”的辽宁队降组爆出最大冷门,裁判问题成为焦点。先后有4名主教练因为成绩不佳而被炒掉。

  ■我们——

  在火热联赛背后,实际上存在着非常大的问题,本报在《1995 职业联赛备忘录》中一文中提示,随着职业化的进程和经济实力在足球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南强北阔”之势潜藏着一股暗流,文章指出“今后的中国足坛,会因为足球场外的作用而去平衡吗?”

  1995年,也是“抢”字盛行的一年,本报记者指出,足球场上,没有“抢”是万万不能的,但有了“抢”却不是万能的。给“抢逼围”和“抢快活”们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评价,我们的眼光不应只停留在今天。1996年,谁解决好“抢完之后干什么”这个难题,谁就将是胜利者。

  1996兵败吉隆坡

  ■事件——

  1996年3月,国家奥林匹克队兵败吉隆坡,在奥运会外围赛亚洲区决赛上铩羽而归。国内舆论哗然。时任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说了几句话:“对于中国足球,要提倡六个字‘胜不骄,败不馁’。”足协主席袁伟民认为,中国足球要做的是“练人”的工作,练逆境中的斗志。

  ■我们——

  本报记者戴新在前方发回的最后一篇文章题目为《将臭衣服挂起来》,反映了失利后国奥队员的真实想法。其中有这么一段:

  张恩华:咱们这身队服……还留着吗?扔了算了!

  刘越:别扔,留着它!

  张恩华:脏不拉几的,怎么洗也洗不掉咱们的耻辱了。

  刘越:不洗,就这么留着,让它带着汗味和臭味留着,回国后把它挂在房间里,每天盯着它,记着它,别忘了它……

  紧接着,《中国足球报》又发表了国奥队的总结会实况。本报记者蒋彬的《说穿了,练得不细不苦》一文得到很大反响。领队李传麒最后的发言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他说,“在今后的训练中,一定要100%投入,要和累,和苦作斗争,当你们累了、苦了、疼了的时候,请你们咬一咬牙,想一想吉隆坡的3月21日!”

  本报记者马德兴则发表文章称,中国足球要发展,必须《咬住联赛不放松》。

  1997折戟金州,定位二流

  ■事件——

  中国足球队在大连金州第六次冲击世界杯时失利。葬送了大好的机会。这也是中国职业联赛开始之后第一次冲击世界杯。随后,全国开展了对于中国足球的大反思,大讨论。中国队失利后,“中国足球是亚洲二流”的定位说被有关方面提了出来。但对于国家队在此次冲击中的定位、用人、临场指挥,媒体都提出了质疑。

  ■我们——

  在中国队为十强赛努力拼搏的同时,《中国足球报》也进行着十强赛采访的“接力赛”——记者焦林芳、季履岗、戴新、刘俊生等人以“穿插接力赛”的形式参与了在大连金州、卡塔尔多哈、科威特城、伊朗德黑兰、沙特利雅得等地的对国家队的追踪采访,并与交战各队的主教练、球员进行交流。对于这次失利,他们是目击者,也通过自己的采访传递了大量前方的信息。

  11月13日,国家体委司与中国足协、中国足球队在大连举行大型新闻发布和记者招待会,总结十强赛。就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国足球是亚洲二流”的定位说被抛了出来,随后引起媒体的轩然大波和争论与质疑。

  11月18日,《中国足球报》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刊发国家体委宣传司司长何慧娴出席中国足球队记者招待会的感言《定位准,不浮躁》。该文引人关注的地方有三处:一是“《北京青年报》赛前对中国队能不能获得小组前两名作了一次社会调查,结果是46%的人认为不可能,25%的人认为绝对不可能,16%的人认为说不清,只有13%的人认为有可能……尽管开赛前各方在定位问题上都很清醒,可开赛后随着比赛胜负的起伏,在定位问题上便开始动摇……期望值也随之被‘炒’高”;二是“中国足球队不过是亚洲十强中的二流球队,还没有完全具备冲击世界杯的实力。十强赛的过程与结果都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三是“中国足球的定位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就难以从挫折中走出来”。

  1998世界杯效应

  ■事件——

  1998年世界足坛的头等大事是在法国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杯。在世界杯这道大餐面前,中国足球相形见绌,亮点不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国足球报 的新闻

    ·谭东女儿的自述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新企邮上线更优惠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