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闻午报:中国足球始终画地为牢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17:13  新闻午报

  阵容比对方齐整,年龄也大于对手,中国国奥队在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拿下日本国奥队,成为本次四国邀请赛的一大遗憾。而这,更是中日两国足球界培养青年选手不同思路的必然结果。□新华社记者

  赵仁伟李铮

  对比起日本的“放养”式,中国足球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圈养”模式弊端多多,为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

  长时间“圈养”训练,是中国足球管理者所惯用的短期内求成绩的“法宝”,结果却导致中国足球一次次惨败而归。除了米卢“快乐足球”的灵光一现外,中国足球管理者每到大赛前就动用行政手段大搞封闭集训,却没有一次有好结果。

  显而易见,“圈养”模式至少有两大弊端。一方面,与世隔绝、单调乏味的训练极大损耗了球员的激情,将足球这一充满创造力、游戏性的运动变成一种机械性的体力运动。其次,影响了职业联赛的质量,损害了俱乐部利益,从长远看不利于足球水平的提高。山东

鲁能队主教练图巴科维奇曾多次抨击中国足协长期征调球员的做法,他认为联赛是提高球员水平的最佳方式。

  

中国足球曾经远远领先于日本足球。但经过最近二十余年的发展,两国足球现状已经翻转过来,其中最大的奥秘便是青少年足球的普及和培养。

  山东鲁能的足球学校在国内算是非常出色的。学校竞训部主任郑佳中曾对日本青少年足球培养模式进行过考察,据他介绍,初中以下队员在日本是不允许住寄宿学校的,所以15岁以下的队员一般都是当地人。郑佳中认为,中日足球最大的差距就是足球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在中国中小学足球和社区足球发展滞后,想踢球只能集中到寄宿制学校,造成正常孩子难踢球,踢球孩子难和正常学生打交道的局面。

  可见,不管是对成年队还是青少年而言,“圈养”都成为基础薄弱、底气不足的中国足球的无奈选择。但问题是中国足球并没有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没有下大力气发展青少年足球,为青少年足球营造一个健康环境,结果导致近年来全国的足球学校日益萎缩,练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为了短期内出成绩,中国足协便只能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搞突击式集中训练,而这种舍本逐末的策略只能导致中国足球更加贫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