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强:国球的背后 乒乓俨然成中国第一电视体育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09:43  深圳新闻网-晶报

  包揽所有项目决赛全部席位的战果,这种必将被树立为中国体育成功典范的事例,实际上却有些“非典型性”的色彩。

  五个单项五项冠军,这并不是乒乓球世锦赛中国军团带来的历史最高荣耀,1981年的世锦赛上,中国军团也曾上演过包揽七项冠军的战绩。五项决赛全都是中国人参加,这才是盛况空前的表演。

  可是比赛现场的一些细节却容不得你忽视:任何一个外国选手在和中国队队员交锋时,稍有出色表现,就会赢得满堂喝彩。萨格勒布本是一个世界挑战中国的大舞台,没想到落幕时却会有些冷清,因为从参赛者国别而言,悬念早在半决赛就完全结束了。

  我不由得想起不久前斯诺克世锦赛期间,名宿帕洛特说过的一段话:“……虽然这里举办的是世锦赛,不过斯诺克要想真正成为世界运动的话,英国人必须学会在世锦赛上输球……”

  帕洛特想必会很失望,因为惟一一个可能挑战英国人对这项运动百年统治地位的外国人——一个来自非英式体育国家的丁俊晖,在世锦赛第一轮就被奥沙利文打得灰头土脸,狼狈出局。

  在体育赛事中,将竞争过分上升到国家和民族之争,自然不合常理,可是国际化的竞争才能将一项运动真正推上国际高度,倘若没有

世界杯,足球世界第一的运动地位恐怕也难以如此尊崇。

  萨格勒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荣誉,却也让人觉得包揽所有项目决赛全部席位的战果,这种必将被树立为中国体育成功典范的事例,实际上却有些“非典型性”的色彩。我们是否垄断得有些霸道?如此的领先高度,中国队的统治地位如此巨大,别人怎么玩?

乒乓球的国际化程度还能提高吗?

  在2008奥运会的背景下,萨格勒布对中国体育传递的自然是积极信息,但是号称国球的乒乓球要面对的,还有未来20年甚至50年的发展前途。乒乓球不是中国人发明的,却在中国人手里达到了历史巅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承载着扬国威、振民心的泛体育意义。只是当中国社会进步到现在,当体育的涵义和容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时,作为世界领先者,我们是否也要承担起在国际上推广乒乓球运动,同时在国内尽量将乒乓球推向市场,使其真正实现职业化的责任?

  就这个运动项目本身而言,乒乓球走向完全市场化有一定局限性。首先它更是一个个人项目,而个人项目在市场化过程中的吸引力,是不如集体项目的。国际体育舞台上受欢迎的个人项目,首推网球和

高尔夫。其次乒乓球并不是最佳电视运动项目—市场化体育的成功,和电视推波助澜直接相关,即便把乒乓球再加大一倍,其过于迅疾的频率,也让这项运动的观赏性有所欠缺。

  不可思议的是,在近年媒体尤其是电视覆盖下,乒乓球俨然成为了中国第一电视体育。这是否符合体育运动和媒体运营的规律,各种争论令人莫衷一是,但是足球在中国的积弱不振,间接促使了乒乓球复兴。

  我们是否太关注奖牌榜上的成败得失?过高的曝光度,对未来必将走上市场化经营道路的乒乓球运动是否合适?但愿这只是杞人忧天的困惑。

  颜强

  《体坛周报》副社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9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