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文翻译名确实很值得商榷,他会让人觉得钢架雪车和雪车的区别就是制材不同,但实际呢,这俩外貌上差别大了,雪车不说象车也象船或者飞机,而钢架雪车更象冰上滑板,且现代化建造器材早突破了钢铁这种早期概念。冬季项目里好不容易有看上去很新鲜的项目,翻译却让它们显得雷同,这当然影响探讨兴趣。这里认同俯式冰撬这种传统译法,不过不让读者有困扰,本文还是“钢架”到底。
这项运动的起源,很意外的来自通常只发明夏季项目的英国,在瑞士被不断规范完善。1882年一群英国士兵在瑞士建造了一条赛道,但这条赛道并非契合所有类型的钢架雪车,有的英国人就直接在大街上玩这种俯冲游戏,引发居民恐慌。后来在几位冰雪运动先驱的带动下,真正的雪车赛道在圣莫里茨建成。你或许要问,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英国士兵敢跑到瑞士大兴土木,还这样扰民,笔者也奇怪着呢。
钢架雪车很容易让人和无舵雪橇放一起比较,看上去不都是人躺在雪橇上就着冰面起劲的滑吗?但这里有个最大区别,钢架雪车是头朝前,所以叫俯式冰橇嘛。而无舵雪橇就是头朝后平躺上去(能叫仰式冰橇不?)。另外启动方式也不同,无舵雪橇是在原地拉着固定横杆,把自己的身体象弹弓一样弹出去,钢架雪车就是推个小车疯狂助跑后再躺上去。
钢架雪车和雪车有一个相同原理:选手越重,速度越快,所以总重量要有所限制,男子人加车一共115公斤,女子则是92公斤,而钢架雪车重量最大是男子43公斤,女子35公斤。这对自身体重的要求,就比雪车要宽松一些。但钢架雪车因为是单人赛,显然对选手的跑动能力有更强要求,比赛开始后,选手一边推着钢架雪车,一边快速助跑,感觉速度对了,立刻俯上去开冲。
简单科普到这里,一个看点就出来了。在介绍雪车的文章里曾提到过,大批田径短跑选手转行投身其中,其中有35人完成了夏奥冬奥双栖的梦想。但钢架雪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双栖好汉。理论上看,钢架雪车不需要强调大体重,其实这更符合很多短跑选手的特质,但转行到钢架、并顺利参加冬奥的夏奥选手还真没有。
不过四年后的北京冬奥会,可能会有第一位参加过夏奥的选手出现在钢架雪车赛场,那就是中国短跑名将张培萌。带着对极限速度的追求和渴望,张培萌选择了这个了不起的跨项尝试,期待他的成功。此外韩国选手尹诚彬在这个项目上独步世界,或许也给了张培萌以信心,讲不定东亚人其实适合这个项目?
其实不谈是否参加过夏奥,现在钢架雪车专业选手里,有不少人以前就是搞田径出身,比如美国钢架雪车第一人约翰-达利(可不是那位同名同姓高尔夫球手),他在大学是水准不低的十项全能选手,但感觉自己练不到奥运级别,就选择了钢架雪车。而加纳选手弗里姆彭更有传奇色彩,他原本是荷兰短跑选手,但能力不够进奥运阵容。于是进了荷兰雪车国家队冲击冬奥,可惜这块的尝试也失败了。铁了心要进奥运会的弗里姆彭干脆把国籍改回到其祖辈之国-加纳,而且专攻钢架雪车。虽然他在17年世界锦标赛上排名最后一位,但关键非洲没人练这玩意,弗里姆彭轻松拿到了国际奥委会给非洲大陆的配额,实现了平昌冬奥梦想。
因为是头朝前俯冲,这项运动的危险性,公认比在冬奥会上发生过几起死亡事故的无舵雪橇还要高。张培萌改行就遭到了父母强烈反对,但没有女朋友的张培萌是豁出一切了。钢架雪车在冬奥也是三进两出,堪称是最命苦项目。1928年进入一次后被踢出,1948年再进后又被踢出,原因就是太恐怖。直到2002年第三次进入后,连着五届还保存着钢架雪车这一项目。它得以保存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看上去极度危险,却在世界大赛里几乎不出事,出事也不出那种生死之别的。
(魏猛)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体育资讯、趣闻和视频,更多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s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