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在中国是一部有断裂的历史。
如今,我们在找回文化自信的同时,也需要重拾马文化的辉煌。
世界上的马术强国让我们走出去,但如何走回来,或许才是中国马术的未来。
一匹想要取得优秀成绩的马匹,拥有优秀的血统固然重要,但系统科学的训练调教和比赛计划等其实才是马匹成长的关键。
所谓优生,还要有优育,其实中国人早在古代就深谙此道。自从有车骑问世,调马与驾驭必已在先,后来更同体育娱乐及用马的发展,足以证明在古代早已讲究调教之法。至于具体的调教方法,虽未查知有专著叙述,但仍能散见于古代群书。
《周礼·夏官》中的庚人职掌,有“教驹、攻驹、执驹”这些都与调教有关。孔子提倡“六艺”,其中之一的“御”主要指的就是驾驭术,如果事先不懂调教,必难有成。
《淮南子·修务训》说:“夫马之为革驹之时,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不能制,龁咋足以肌碎骨,蹶蹄足以破卢陷胸,及至圉人扰之,良御教之,掩以衡轭,连以辔衔,则虽历险超堑,弗敢辞也。故其马之不可化而可驾,御教之所为也。”这段话是说当马还是小马驹子,未加调教之时,总是扬蹄蹦跳,翘尾奔跑,人不能控制它,它用牙咬人足以咬烂人的肌肉、骨头,用蹄踢人足以踢破人的头颅、胸膛。
然而,经过养马人的驯服、御手的调教,给它套上轭头、系上缰绳后,那么就是让它经历险境、跨越壕沟,它都无法躲避。马儿还是那匹马儿,然而经过驾御、调教,可以改变它的野性。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马匹调教技术的精湛。
然而,中国马文化的断裂让近代的中国在那些马术强国面前黯然失色。中国现在虽然马术事业发展得很快,但大多是从国外花重金引进马匹,这些马是经过国外的繁育师和调训师等专业调教的,所以购买马匹的费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培养调教增值产生出来的。
而更加不乐观的是,这些被调教好的马匹引进到了国内,会因为国内没有足够专业的人和技术去保持它们的好状态,这相当于一个大学生水平的马匹,到了国内要交给小学生水平的人来教育。马的水平必然会下降,然后又花重金去国外进口好的马匹,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
现在我们希望能够填补这个空白,向马术从业人士普及和强调年青马培育和调教的重要性,并竭力希望中国能够培养调教出自己的年青马,最终走向国际赛场。这也正是我们举办中国第一届年青马比赛的初心,虽然是第一次,虽然道路看似有些漫长,但好在我们已经开始,相信抵达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只是买马,或许是那一饭之需。若学其技法并给予土壤,才能解长久之贫瘠。
所以此次赛事恪守“严谨和专业”,本着开放的心态,搭建交流互通的桥梁。在筹划之初,便集结了中国马业协会、北京马术协会、西坞乡村马术俱乐部、大谦世界马主团、新浪马术、马术运动杂志等业内专业人员,并且还翻译借鉴了大量来自欧洲年青马产业发达国家的相关文献和经验,同时聘请了来自德国的专业年青马调教专家作为技术顾问,以及具有丰富年青马赛事经验的国际马联(FEI)专业场地障碍路线设计师。
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了最适合中国年青马的赛事项目和规则。我们为年青马的发展开垦出成长的土壤,并辅以足够好的光合作用,等待这个还是空白的种子破土而出。
《荀子》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与智者同行,与高人为伍,会让你离不同凡响和登上巅峰更加接近。因此,有哪些骑手参与对于一场马术比赛盛事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这次第一届中国年青马西坞大奖赛,不仅得到了中国马术行业各俱乐部的积极响应,还有中国的马术名将李振强、刘同晏、哈达铁、多里坤、袁茂栋,以及将要参加东京奥运会的骑手前来参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一场比赛的影响力,不只是在于多么盛大,还要看有什么样的观众和参与者。
曾经连续举办十届的FEI西坞马术大奖赛,每一届都是群星璀璨。黄渤、胡军、沙宝亮、三宝等都是西坞马主会员,而且这次第一届中国年青马西坞大奖赛还有于谦领衔的“大谦世界明星马主团”,可以说集结了文娱界爱马人士的“最强天团”。
(大谦世界马主群 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