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世锦赛上非主流 杜鹏宇获封“杜三局”名号

2013年09月29日11:35  《羽毛球》杂志

  文、小雨

  逢大赛必有关键场次、风光人物,有我们苦等数月终得见的强强对撼,各种观察者等待已久的节点及里程碑。我们早已习惯在一个固定角度欣赏变化不大的顶尖表演,然而在此之外还有一些热度并非最高,走得也非最远的人,他们被淹没在万众瞩目的对决、事件和话题的汪洋大海中,但这些人不该被忘记。

  谨以我有限的取景框,留下这些只言片语的记忆,以飨未能到场的同好们,羽坛的精彩纷呈同样有赖于他们的贡献。

  马林和欣德胡

  Carolina Marín和P.V. Sindhu的名号,对许多现场观众而言仍颇为陌生。观众们习惯先往记分牌上眺目,再往场地内瞟一眼:哦,西班牙白人左手女球员,这姑娘脸好圆,挺特别的,但不认识。这印度女选手还蛮高的,脸真雄性,腿真长。并没有很多人认识这张白净微胖的脸,还有那个黑而瘦高的身影,她孤独地站在靠边的3号场地,面对韩国一姐成池铉;她孤独地站在靠边的4号场地,面对中国名将王仪涵。她们的名气远不及对面,但都战而胜之,特别是韧性十足的马林,在最后的决战时刻收获了观众们狂热的助威。

  在观察者眼里,马林是欧洲女单未来的希望,有望延续前辈鲍恩、申克对国羽的威胁,而欣德胡比内维尔更有登上世界之巅的资本。本届世锦赛,马林连胜费达萨丽、布桑兰,在很困难的情况下逆转成池铉(成池铉被马林连追3分到20平时,躺倒在地超过半分钟,任由全场观众呼喊也起不来),又把此后的冠军拉差诺逼到绝境;欣德胡连胜王仪涵、王适娴,凭一己之力瓦解了中国女单的集团优势,这样的战绩加上年龄优势(马林1993年、欣德胡1995年)未来可期。

  要是马林的脸再瘦削、俊俏些,我会将她错看成左手版的丹麦名宿马汀。同样的身高臂长、打法积极、下压凶狠、技术动作协调规范而悦目,比申克抡大斧的粗犷姿态漂亮太多;欣德胡的身材很适应当下女单高大化的要求,控制面广、速度快,有一拍下压的威胁,平高球狠辣,一些上手球的动作略显怪异……很熟悉是么?黑肤色、瘦半圈的鲍恩是也。

  马林予人一种印象,即无论多困难的局面都会用尽全力拉回来,而且在拉回来的过程中,很少因心态波动而出错;欣德胡则淡定、稳妥、不怯场。期待她们的进一步成长。

  阮天明

  男单赛场塞进了越来越多的肌肉汉、擎天柱和英伟男,无不是速度力量的极致综合体。而这个头小、肩阔、手臂长、表情僵硬、走路一晃三摇的越南人则显得太不起眼。第二轮,他在靠边的3号场地与身高1米98的德国人多姆克对砍;第三轮,他在另外一边的4号场地打西班牙人阿比安;1/4决赛,他终于出现在电视直播场,对阵丹麦人约根森。远远望去,3场球的观感都如成人战孩童、重卡撞轿车,但阮天明都胜了,一路杀到4强。

  老阮如同一台只能提速不能降、要么关停要么开到报废的强力发动机,他戴上钢盔抹点灰,拿一把粗糙简陋的步枪,执拗地与对面掌握高精尖技术的对手死战。他深知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然后毫无保留地把每一分努力都杀出去。站上领奖台时,阮天明显得生涩而木然,不敢多做半个多余动作,站得如同躺在牙科病床上一般僵直。一枚铜牌是对他多年职业生涯的最好褒奖,更是战斗到而立之年恰如其分的礼物。羽坛需要阮进明这样的人物:敬业勤恳,毫无保留,死战到底。这种燃烧生命的打法并非主流,不算科学,却是他这样条件的运动员能够做到的极致。

  李胜木

  自方介民退役后,李胜木身边换成了高大敦实但一脸不自信的前辈蔡佳欣,低调踏上了此次世锦赛之旅,不凡表演就此开始。他们先是用抵死不起球、无畏堵抢眼、全力拼平抽的战法击垮了中国队的洪炜/沈烨,然后在全场齐整强势的“中华台北加油”的声浪中攻破了头号种子李龙大/高成炫的防线。网前连续推扑3球取下赛点后,李胜木极为兴奋,倒地不起。

  面对采访,李胜木操着浓重的台腔,讲了几个制胜点:前段时间输给李龙大/高成炫已经太多次,没赢过,这次完全是抱着输的心情打。高成炫是组合中的短板,而且“怕球”。一旦有进攻机会,就把球全攻给高成炫。10个球里,只有两三拍会打给李龙大。此外,进攻时依靠大量轮转保持威胁,同时提醒蔡佳欣在抢网时不要冲太猛,留意保护身后。过去被他们偷袭身后太多次,这次重视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谓高成炫“怕球”之说,怕是会让一些高的忠粉不悦,但高为人诟病已不是头一回。所谓“怕球”,我的理解是防守时心不定,易偏差;关键出手时动作不稳,易失误。除却进攻和一些硬桥硬马的抽球,高成炫其余技术未到顶级,被人当短板围攻应是常理。中华台北队教练也很兴奋:“他们今天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那么听话,执行力很好。前3拍都软挡,限制住对手速度,让对手快不起来。与此同时,降低失误率,先上手攻球。”

  李胜木连续第二年获得大赛8强战绩,他在天河体育馆全场观众的助威声中跃起杀球,离地之高我前所未见。激励的力量、正确的姿态和合理的战术,成就了他与蔡佳欣掀翻豪强的好戏码。

  姆巴卡

  姆巴卡与李宗伟的比赛很精彩,出乎意料的精彩。

  李宗伟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说:对手发挥得很好,今天的比赛为我敲响了警钟。顺带一提,此次世锦赛,李宗伟两次被逼到绝境后迸发出了最强能量,其一是半决赛逆转杜鹏宇,其二便是1/16决赛逆转姆巴卡。能把李宗伟逼到这种地步的人,自然值得一说。

  彼时,几个贵宾席的大叔球迷正指着场地内谈笑风生,颇为博爱:他们为美国不知名小将苏班迪鼓劲,为日本独立参赛的卫藤利惠/胁田宇喝彩,随后转头一看李宗伟那片场地:啊,李宗伟总算出来了!呃,对面那谁来着?那印度小子输定了!我忙指正,这孩子是印尼的。

  “对、对、对,印尼的。”“你看那孩子瘦瘦的,病怏怏的,怕是要惨败了。”“哎,他手法还挺好的嘛,这几下搓网和进攻很见功底,衔接很流畅啊。”“嚯嚯,有戏!居然还赢了一局!”几位大叔兴致一下子高起来,开始各种议论,期待爆冷好戏。当然,李宗伟断不会让这种荒腔走板的事情发生,起速之后将比赛完结。姆巴卡虽落败,却收获了不少赞叹之声。

  姆巴卡和小苏吉亚托肩负着延续印尼男单光荣传统的使命,他们曾经看起来无比稚嫩粗糙,心态脆弱,战绩低迷,但在不断磨砺之后已有所得。小苏吉亚托已经先行一步夺下超级赛冠军头衔,并明显在持续进步之中;姆巴卡初出道时气质偏软,但对李宗伟的这场比赛展现出了他慑人的无畏斗志。若能保持这种状态,加上他糅合了索尼的高速度和攻击力、西蒙的细腻和球路组织,保守估计,姆巴卡应能达到索尼与西蒙之间的高度,若有突破更是好事一桩。

  金沙朗

  在金沙朗最初弃单改双、崭露头角时,有业界前辈称:这种实力和身材,顶多就是大赛8强的水准。到他夺下亚锦赛和各种公开赛冠军时,前辈们开始略略松口。这次,金沙朗和搭档金基正拿了一枚男双铜牌,收获了不少肯定之声,他用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击碎了质疑。

  但我觉得,重大赛事前4名应该是金沙朗目前的上限了,除非韩国队痛定思痛,综合本届世锦赛众将士的表现,把李龙大和金沙朗捏在一起,舍弃进步幅度太小的高成炫、金基正,宁减几分进攻威胁,也不在高速对抗中轻易出现纰漏、李龙大和金沙朗组合的威力已经在汤杯赛中被验证过,或可再试。舍此,无论能力、伤病和搭档,哪一种因素都可能让金沙朗就此封顶,无从突破。

  金沙朗腿上包着重重的绷带,腿部各个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伤病,这对越发强调跑跳能力、强度越来越高的男双无疑是致命影响。韩国教练组的看法是:金沙朗本有取得更高成就的资质和能耐,但身体过于脆弱,伤病过多,会对上限造成致命影响。但他清脆玲珑的击球感、迅捷爽快的跟进、吊诡的封网手法、来去如风的身法、不惧硬拼的平抽、始终高昂的竞技态度,以及年轻球员中几乎是最好的反手能力,依旧让我欣赏。

  杜鹏宇

  写杜鹏宇是因为国羽选手曝光率高,本不该在这篇专门讲述“视线外人物”的文字中出现;但他勤勉低调、无花边、不易出彩的本色确又符合文章主旨。

  杜鹏宇在本届世锦赛上无论胜负全部打满3局,获封“杜三局”之响亮名号。体能稍欠者,光听杜先锋之名都得脚软。孙完虎、坦农萨克、上田拓马、帕鲁帕里皆非善类,个个是准一流球手,技战术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他们都被杜鹏宇拖入弹尽粮绝之境,3局苦战后无一幸免,决胜局无一人撑过15分。李宗伟情况稍好,奋起毕生之力捱过这一关,却也元气大伤,为决战伤退落下了根源。

  杜鹏宇每次出场都照例会被欢呼声沐浴一遍,此后喝彩声却越发零星。因为观众们发现:其他场地都打了一场半,杜的第3局才刚上路;其他人早已隔网握手分出胜负,杜这边刚战至酣处。直到其他场地的赛事全都完结,观众们才回头集中为他加油,但老杜的比赛过于稳妥谨慎,爆点不足,观众的热情很难长久持续。

  无论如何,一份坚持的力量,战斗到最后一刻不易崩盘的特质,为杜鹏宇赢得了一份不俗的褒奖。当他站上季军领奖台时,脸上并无过分欣喜的迹象,而是一脸任务达成的释然。在中国队这个战斗力强横的团队中,老杜不及林丹,无法圆熟地掌控一切,也不及谌龙般坚如壁垒,不及王睁茗般天资超卓,他只是其中耐受力最高、意志力最好、续航性最强的一员。与2008年奥运会的陈金、2012年奥运会的谌龙经历相仿,本届世锦赛,杜鹏宇扫尽天下雷,独负李宗伟,圆满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战略任务,同时争得一份足以夸耀的不俗成绩。

  马来西亚应援团

  末了聊聊一个特殊的团体。他们专程组团从马来西亚飞来,带着不变的希冀。马来西亚国旗悄然出现在半决赛的看台上,偶有国旗闪动,蓝白绿相间的统一服装盖住了侧边的一大片看台。

  “我们这次来了120多人,我们老总很爱羽毛球,投了蛮多钱。”马来西亚新兴电器公司的销售助理谢沛怡小姐说,“我们向全国民众分发观赛表格,中奖的幸运儿可以来中国支持我们的运动员。”她长得很像高崚,言谈中满是亲切客气。但当我提到高崚时,谢小姐一脸茫然:“哦,不知道呢。她是很厉害的运动员吗?”

  他端坐在观众席纹丝不动,看到好球时偶尔干硬而滞后地嘿嘿两声,这位皮肤黝黑、体态微胖的马来西亚警官老兄,喜爱羽毛球的程度仅仅是“a little”。他笑着表示,这100多人都“come here for Lee Chongwei”。显然,他对羽毛球比赛的享受程度有限,勉强撑过半场就到馆外溜达去了。许多应援团成员都是如此,除了李宗伟的比赛。

  李宗伟半决赛对杜鹏宇、决赛对林丹,马来西亚应援团都口号齐整,倾尽全力,哨声尖锐,热情洋溢。李宗伟伤退时,高清镜头捕捉到了许多面无表情的脸,显然,李宗伟对很多马来西亚人而言早已脱离运动本身,是一枚图腾、一种寄托,一个值得漂洋过海为之摇旗呐喊的民族骄傲,既爱又恨,难以自拔。

  马来西亚应援团幸运而又不幸,有幸飞赴参与盛会,却又在闷热的场馆里经历由狂喜到失望的巨大落差,还有偶像的再一次崩塌,那些在决战末段凝固住的表情说明了一切。我想起他们初到广州时的欣喜和期待,又与他们共同经历了决赛的点滴,心有戚戚焉。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