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水上摩托艇运动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2013年04月30日19:45  新华网

  新华社柳州4月30日体育专电 题:水上摩托艇运动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新华社记者卢羡婷

  第三届中国摩托艇联赛(CPL)4月28日-30日在广西柳州点燃战火,与以往不同的是,许多普通观众有了上艇试驾的机会。此举是为拉近摩托艇这项“小众运动”与大众健身的距离,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摩托艇运动要走进老百姓生活,究竟有多远?记者为此专访了中国摩托艇运动协会秘书长万红军。

  目前,我国参与摩托艇运动的人群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我国原有的专业体育体制下延续或“转行”过来的,大概有5、6个省市,有专门的机构、人员来参与和从事摩托艇运动,以提高运动技术为主,同时做一些群众性的普及活动。第二类是大量的业余爱好者,他们通过媒介了解到摩托艇,然后自己购买器械参与。

  “在北京这样一个缺水的城市,目前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及各俱乐部反馈的信息,从他们的会员来说,就已达到一两千人。在南方,一个城市的群体,可能就有三四千人。这类群体发展、壮大得非常快。”万红军告诉记者,包括这次摩托艇联赛的选手,也有十几名是由原来的汽车爱好者投身到摩托艇运动中的。

  然而,摩托艇运动在许多老百姓的观念中,是时尚、高端运动的象征,与大众健身的需求相差甚远。首先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摩托艇器材的购买、改进,以及驾驶过程中大量的油耗,需要参与者付出一定的资金。其次是技能的培训和人身安全等问题,都是参与者需要考虑的因素。

  万红军认为,摩托艇开展的项目,不像田径、篮球那样,随便一个场地就能开展。它需要一定的水域,需要有停泊的码头,需要俱乐部来组织。“所以说,目前群众性的摩托艇项目开展还属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从它的组织机构,从各地方开展的普及程度来说,仍属于一个小众的项目。”

  尽管如此,摩托艇运动协会仍致力于普及和推广摩托艇项目。“参与摩托艇运动的人群只占全民健身群体较小的比例,但这个群体的需求也是需要我们去满足的。全民健身绝不是让全国人民都去跑步、打篮球,提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体育服务,也是我们体育项目从业人员的职责所在。”万红军说。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必须要有一个参与群体才能成为一个社会体育项目,让喜欢的人或者有能力的人参与进来,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魅力。”本着这样的理念,中国摩托艇联赛应运而生,为广大摩托艇爱好者打造了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整个联赛的运作,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摩托艇并参与进来。

  中国摩托艇联赛已进入第三个年头,柳州、丹江口、彭水、蚌埠等越来越多的城市成为分站赛的举办地,赛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对于中国摩托艇项目的发展,万红军说:“一个项目要达到职业化的水平,才是一个高度发展的项目。”

  从美国的职业篮球、橄榄球成功运作的经验来看,一个项目要走上职业化道路,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企业参与,另一方面需要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目前,青岛、柳州等地已经建立了专业的摩托艇俱乐部。我国的摩托艇运动正逐步向俱乐部运作模式转型,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断扩大。

  万红军认为,在欧美国家,参与摩托艇、游艇、帆船等水上运动的人群并不占少数,不仅带动了机器制造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项目本身的发展,以及健身群体的不断壮大。在我国,摩托艇项目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朝阳产业,随着国民体育消费的提高,摩托艇运动将逐步走近老百姓的生活。(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