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招娣救球身姿唤时代记忆 知天命队友孩子般恸哭

2013年04月05日19:56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4月5日体育专电 题:永远跃动的青春

  ——陈招娣遗体告别仪式侧记

  新华社记者杨雷[微博]

  清明时节雨纷纷。春雨过后的北京西郊八宝山一片氤氲。在这祭奠故人的日子里,为刚刚故去的人送行,人们心头平添了些许哀伤。

  著名体育工作者、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陈招娣遗体告别仪式,5日在这里举行。陈招娣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1日在北京逝世,年仅58岁。

  八宝山东礼堂前,上千人静静伫立。曾经和陈招娣一起在赛场上拼搏的郎平[微博]、张蓉芳等老女排[微博]队员来了;一起在教练岗位上挥斥方遒的前女排国家队主教练胡进、陈忠和来了;一起为部队文化体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郑海霞[微博]、王治郅等部队战友也来了……更多在礼堂门前守候的,是挚爱排球的球迷和被中国女排拼搏精神所感动的人们。

  遗像中的陈招娣,一身戎装,面带微笑,眼神坚毅。礼堂前的大屏幕上,陈招娣轻盈的救球和跳跃的身姿唤起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陈招娣作为中国女排的主力队员,为中国女排1979年首获亚洲冠军、1981年首获世界杯冠军、1982年首获世锦赛冠军和亚运会冠军作出了重要贡献,她是中国女排在二十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团队中的核心队员。陈招娣和那时的中国女排已经成为中国体育事业中一个不朽的传奇。

  “当时的每场比赛我都看了,陈招娣和当时的中国女排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祖国的骄傲,是我们的榜样。中国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鼓舞了我们一代人,”前来吊唁的排球迷、70岁的周宗皓说。

  荣誉的背后是近似残酷的拼搏和努力。1981年世界杯决赛,陈招娣顶着腰部骨裂的巨大伤痛,坚持打完全场,最终3:2战胜日本队,第一次获得世界大赛的冠军。比赛中,陈招娣挑战身体极限的顽强拼搏精神,永远留在人们记忆中。

  十余位老女排队员在时任主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当天最后一次和昔日的队友陈招娣作别。30余年同甘苦、共奋斗的感情积淀瞬间宣泄——已经知天命的运动健将像孩子一样恸哭不已。“招娣啊,如果有来世,我们还要一起打球;如果有来世,我们依然做姐妹!”老女排队员曹慧英泣不成声。

  郎平、张蓉芳等眼含热泪、数度哽咽。郎平在自己的博客上回忆自己的老队友时写道:“她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是再也不会有病痛折磨我们坚强的‘娣娣’了,她终于解脱了……”

  前来吊唁的前女排国手李珊踱步到陈招娣的遗容前,看着曾经的前辈和恩师悲痛不已。“1999年我曾在八一队训练,得到过她的指导,她是我们非常尊敬的一位前辈,她为我们这些排球的后辈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产,”李珊说。

  和李珊一样,许多新一代的排球运动员都曾得到过陈招娣的指点和帮助。尽管不再在赛场拼杀,但她一直都未曾离开所挚爱的体育事业。作为一名解放军总部的干部,陈招娣为军队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3年以后,她长期担任中国排球协会副主席和顾问,对中国的排球事业发展和中国女排的建设积极建言献策。1996年中国排球联赛推出后,她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任中国排球联赛的技术代表。

  “招娣大姐是我们一代人的楷模,她的离去非常可惜,对于军队体育事业,她倾注了全部的热血和精力,带领我们走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我们非常感谢她,”八一体工大队大队长朱玉[微博]青说。

  前来吊唁的人为陈招娣的过早离去而深深惋惜。但,陈招娣留下的,是她和当年中国女排队员们创造的、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以及那永远跃动的青春。(完)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