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中国羽毛球(微博)俱乐部超级联赛第一循环8日结束,南、北半区总共12支球队各进行了5场比赛。借着伦敦奥运会中国羽毛球队包揽五金的东风,加之全新的改革、国手的重视和高水平的外援,联赛渐渐有了新起色,但缺少关注、“伪职业”,又让联赛陷入了孤芳自赏的境地。
步入第三个年头,羽超正处在艰难的爬坡期,联赛固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有举步维艰的无奈。
部分俱乐部因为没有赞助,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都难解决,甚至不得不靠“甩卖”优秀队员来勉强维持。好在各俱乐部最终通过运筹,都顽强地生存下来。
但俱乐部马上又遇到了打击:同前两个赛季一样,央视依旧不对羽超进行转播,这对于俱乐部拉赞助和吸引球迷来说都十分不利。虽然有林丹等大腕压阵,但羽超连续3届得不到央视的青睐。央视负责人以“没人来谈转播的事”和“收视率低”作为解释。
鉴于联赛的新规,大牌选手也比前两个赛季更勤奋。广州队外援陶菲克(微博)开创了联赛外援参加客场比赛的先河,马来西亚一哥李宗伟也为浙江队出战3场,林丹虽然在奥运会后便成为“空中飞人”,但他还是抽出时间打了3场比赛。而大部分国羽队员也尽可能地多打比赛,毕竟他们才是羽超的招牌。
各个赛区也尽全力为羽超服务,漂亮的场馆、统一的赛场布置、高水准的比赛、亲民的价格,让赛场的观众较以往有所增加。此外,各队的水平也更加接近,在第一循环过后,争冠和保级集团基本形成,接下来的比赛将更具悬念。
但羽超的发展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一个好的联赛,应该有独立的运营模式,有全国范围的电视转播,有优质的赞助商,有相对固定的球迷等,而羽超目前都还不具备。
羽超普遍存在着一种不同于中超(微博)、CBA(微博)等职业联赛的现象:许多俱乐部仍然依托省市体育局,这导致了俱乐部的“畸形”。在体育局的背景下,俱乐部很难展开职业化市场运作,而俱乐部的成绩对于体育局来说也并非特别重要,因此也得不到太多的重视。
在这种“伪职业”的背景下,夹在职业化和专业队中间的俱乐部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们大都只能以生存为目标。新赛季中,一些球队甚至连主场都不固定,江苏队甚至一共设了5个主场。在居无定所的尴尬中,成绩对于俱乐部来讲或许并非最主要的,如何赚“吆喝”、搞噱头、不亏本,才是题中之义。
于是羽超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主场作战时基本是全主力,而征战客场时则雪藏大牌。在第一循环中,这种“舍客保主”的策略让许多人们期待的巅峰对决泡汤,比如李雪芮对王仪涵的奥运女单决赛重演,再比如林丹与陶菲克的天王对决。羽超需要用“重头戏”来吸引观众,而一次次的“放鸽子”换来的只能是观众的流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