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青海茶卡7月3日奥运专电 记者吴光于、张春晓
“年年都看环湖赛,一次都没落下!”站在第十一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三赛段的终点赛道旁,65岁的藏族老人卓玛加和老伴万马吉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告诉记者。
作为环湖赛的忠实“粉丝”,他们早上5点就起床,将牛羊交给了邻居,骑着马和牦牛,赶了60公里的山路来到当日赛段的终点——青海湖二郎剑景区。
“这个比赛让我们开了眼,过去没见过那么多老外,也没见过那么高级的自行车,”卓玛加说,“现在我们江西沟乡的牧民,一到环湖赛都去看热闹,这是我们最吉祥的节日。”
当金色的阳光洒在碧绿的辽阔草原上,柴达木盆地的东大门——茶卡镇迎来不同寻常的日子。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各族群众的翘首期盼中,来到了这片神奇富饶的土地。
平日安静的小镇因赛事变得人声鼎沸,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姑娘们梳着精致的辫子,守候在道路两旁,眼睛齐刷刷望向赛段的终点。
上午,离队伍抵达终点还有两个多小时,人群中忽然飘来一阵悠扬的蒙古长调。45岁的蒙古族妇女赛日吉丽和十几位来自乌兰县铜普镇察罕诺尔村的牧民在人群中唱起了迎宾歌。
“你看,这是我们草原上最好的歌手。”她指着年长的班智利和斯嘎玛说。他们的歌声悠远而深沉,气息绵长,一个个波折音和装饰音婉转诉说着草原的沧桑岁月。虽然身边人们熙来攘往,但他们完全沉浸在歌声的世界里。“这样的歌曲我们只在祭敖包和娶亲这样特别喜庆、隆重的日子里唱。”赛日吉丽说。
高原明烈的阳光下,她的蒙古长袍鲜艳夺目,近看上面的刺绣精美绝伦,衣服全由银线滚边。“早就听说环湖赛要来到我们的大草原,我们年年都在电视上看,今年终于能亲眼看一看这些运动员,希望远方的客人能记住我们草原人的歌声。”她说。
与艳丽的蒙古族服装迥然不同,专程从乌兰县柯柯镇赶来的撒拉族老人韩阿力和他的乡亲们都是一身白袍。“我们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就是想让世界各国的人看到,这里是各民族和睦共居的家园,”韩阿力说。
在离终点约3公里的地方,一支由160多位牧民自发组成的马队成为当日赛段最大的场外明星。他们最远的来自70多公里外的草原,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13岁。
“这是我的‘奔驰’,年年都在赛马会上拿奖,今天专门让它过来和自行车运动员们比试比试。”回族牧民马海林牵着他7岁的大白马骄傲地说。他指着马队告诉记者,这群英武的跑马汉子中有蒙古族、藏族、汉族还有回族。“因为马背上的生活,一切都变得相通,我们是一个大家庭。”
“奔驰”身上放着纯银的马鞍,镶着玛瑙和绿宝石,马脖子上挂着一个金刚结,马鞍两旁还垂着他的蒙古族媳妇亲手织的“干泽格”(蒙语,意为装饰的吊穗)。这一套价值3万多元的马鞍,过去他只在参加赛马会的时候使用。
再看周围的骏马,每一匹都是精心装扮过,头顶用哈达扎的花。他们的主人跨在马背上,一手举着国旗,一手牵着缰绳。
随着比赛队伍接近,马队沸腾起来,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在公路旁的草原上像选手们一样策马奔腾起来。
远方的草原上,几只悠闲的骆驼似乎也被突然造访的来客吸引了目光,停了吃草。50多年前,当修建青藏公路的战役打响,这些骆驼的前辈从全国各地被调往青海,肩负起托运物资、探路的重任。
如今,在“功勋骆驼”们付出过艰辛和生命的道路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将正奋力进行着亚洲顶级公路自行车赛的冲刺。
欢呼声、马蹄声、风声一齐在耳畔响起。不远处的茶卡盐湖在大雨过后湛蓝的天空下闪烁着耀眼的白光。
青海省体育局局长冯建平告诉记者,步入第十一个年头的环湖赛成长于青海湖畔,已在环湖地区的百姓心中深深扎下了根。赛事带动了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催生了环湖地区的赛事经济,也将崭新的运动风貌和理念带到了神湖之滨。“它使青海的各族群众眼界更加开阔,也将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现给世界。”冯建平说。(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