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颗露珠都会闪光,每片绿叶渴望飞翔,我的手里握着梦想,就在这里让它起航,从这里开始长出翅膀,从这里开始激情飞扬……”
大运会开幕式的绚丽画面仍在脑海中闪烁,主题曲还在耳边萦绕,还没有来得及好好回味这短短12天的精彩瞬间,又到了再见的时刻。
时光匆匆流逝,走得最快的往往是最美好的日子。大运会,给深圳留下了什么?
漫步深圳街头,绿树红花仍在争相吐艳,为迎接大运会到来而重新装饰一新的深南大道、滨河大道、北环大道车水马龙。
178公里的地铁网络仍将继续延伸,不仅会大大方便市民出行,还会改变深圳的产业形态,改变城市发展的格局,加快深圳特区一体化融合。
串联着深圳山海风情、都市活力、历史文化资源的绿道,将成为迷人的风光画卷,点缀着深圳市民的滨海生活。
大运会期间惊艳亮相的“春茧”、“水晶石”、“竹林祥云”等场馆,赛后将成为深圳独特的旅游景观,继续承载着青春活力的梦想,等待着更多人前来挥洒汗水……
除了这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遗产”以外,大运会给深圳留下的更多是精神上的财富。短短12天的相逢,这座最早向世界敞开怀抱的窗口城市,又一次拥抱世界。
多彩文化在这里交融,友谊种子在这里播撒,合作信念在这里凝聚……借助大运会这个舞台,深圳再次向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青春”、“奉献”的城市魅力,这些,将会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开放
包容深圳欢迎您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城市,深圳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开放的特质。
30年的开放包容,为深圳带来了多元、兼容、开放的移民文化,也使深圳形成了开放型的经济体系、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1980年,这里的人口仅30万人,如今,深圳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总和已超过1322万,在这里工作、生活、学习的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居民也有近10万人。
如果说过去深圳的开放和包容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因为国门打开新鲜事物进入等外部因素推动,而在31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深圳自身也在有意地培育开放和包容的特质,如今深圳的开放包容特质应该说是内外兼修的结果。
大运会期间,深圳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大学法学院教授徐道稳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提到了大运会对深圳的影响:“深圳大运会不仅是全世界大学生的一场体育盛会,同时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流,这对深圳开放与包容的特质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大运会与深圳结缘的那一刻起,深圳就再次向世界展开了双臂。2004年2月17日,深圳与大运会的缘分就此开始——国务院正式批准以深圳名义申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大运会申报口号:“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创意作者郑惠琦,是一位普通的深圳建设者,8年前从学校毕业后来到深圳工作,是深圳义工联的注册义工;大运会志愿者(义工)口号:“I’m Here”的创作者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一名普通学生;大运会会歌《从这里开始》的作曲者是一名“北漂”的80后音乐人董刚……
大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姜浩杨曾参加执导过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国庆60周年阅兵典礼的一位70后,年仅36岁。他所打造的一个回归体育和仪式的大运会开幕式,充分演绎了不一样的精彩,也为今后的体育盛会开幕式树立了新的标杆。
大运会开幕式上,点燃第一棒火炬的周子迁是深圳大学毕业生,去年3月底,他从深圳出发,开始“400日单人单骑环中国边境万里骑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骑自行车走了全国18个省、3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行程29000多公里,只为宣传绿色环保的大运理念。
开放包容的深圳,吸引了更多的客人从远方而来。本届大运会赛事共设24个大项、306个小项的比赛,开幕式上,来自152个国家,超过一万名运动员、教练员、随队官员共同穿越世界之门,来到了这个滨海城市。无论是比赛的项目数,还是预期的参赛人员,都是大运会之最。
开放的深圳,向全世界展开了怀抱;开放的大运会,向每一个有梦想的普通人伸出了友谊之手。
■青春
年轻城市牵手年轻盛会
大运会举办期间,一则电视广告让人印象深刻:一个个不知名的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洒汗水的时候,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你不认识我,你会认识我的。”
那样的青春,那样的年轻,那样的桀骜不逊,那样的激情勃发,让人联想起那一个个从大运会赛场上一战成名,继而纵横体坛的体育明星们。是的,很多我们熟悉的体育明星,如“飞人”刘翔,就是在大运会上一战成名的。
大运会素有“小奥运会”之称,与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会略有不同,大运会的价值理念更多的是让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让社会和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大运会,是年轻人的盛会,使他们激扬青春的舞台。
大运会与深圳,这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和一场以青春为宗旨的赛事的激情相约。发展历史仅30多年,市民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却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奇迹的年轻城市举办大运会,本身就是对大运会青春特质的最好诠释。
年轻的深圳首次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没有国际大型赛事组织和筹办经验,却有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成功举办所带来的压力。但深圳完全放开了手脚,让年轻人办年轻人的盛会。从大运会口号征集,到开闭幕式设计,从大运火炬设计,到火炬传递方式选择,活力之都,创意无限,激情无限,让人惊喜连连。
开幕式上,青春的符号渗透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瞬间。用回收塑料瓶搭建的舞台,用海报设计制作的衣服,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用青春诠释着走向成熟的里程;来自美国杜克大学的学生和中国大学生同台表演舞蹈;入场后的运动员坐在观众席上,和观众一起观看文艺演出……不一样的形式折射出对运动员的尊重,他们才是大运会的主角。
年轻的盛会携手年轻的城市。大运会已超越体育本身,成为世界年轻人的交流、友谊桥梁,在这个舞台上面,年轻人欢聚在一起,尽情展示自我、收获友谊。如果说奥运会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现在的综合实力,那么大运会这个窗口更多折射出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镜像。
■创新
演绎不一样的精彩
■奉献
我的主场我的家园
“青春留下,你走!”深圳,曾被称为是一个人来人往的、没有根的城市。
“我们的口头禅就是,碰到所有的人都会问一句,你是什么地方的人?什么时候来的?”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在全市的社会建设工作会议上也曾坦言:深圳人的归属感、家园感与其他城市相比较不够强烈。
大运会的到来,考验着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归属馆和家园感。关键时刻,一个、两个、三个、上百上千上万个、无数个深圳人站出来了。
从深圳成功取得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办权后,深圳市民一波接一波地掀起了人人当好东道主,争先服务大运会的热潮。
每逢盛事,志愿者的招募是一项繁琐的工程。在深圳,没有出现任何问题:25万个身着“红马甲”的义工整体转化为城市志愿者,所有政府机关公务员都穿上了蓝马甲,深圳高校八成以上大学生踊跃报名,20%的市民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投身奉献大运……全市志愿者达127万。遍布全市的818个志愿者服务U站,像818道靓丽的城市风景线。18万人次公务员利用节假日上街提供义务服务。
围绕迎大运,深圳众多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迎大运,创文明,社会组织在行动”主题活动,从3月启动一直到大运会结束,历时半年,分三个阶段十个系列推出,包括150多个公益活动项目,为大运添彩。
在深圳市城管局“同创绿色大运、共建宜居家园”的倡议下,深圳市民踊跃参与绿化景观提升行动,全市42万人义务参与绿化植树活动,植树128.8万株,接收捐款2.98亿元。罗湖区在全市率先推行社会绿化公共绿地认养模式,超过80家企业、600人踊跃参与认养,为绿色深圳贡献自己的力量。
盛事期间,为了减缓赛时交通压力,同时也是为了提倡低碳环保,按照传统做法,难免要出台一些临时性的交通管理政策,以保证交通畅顺……但深圳却推出了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举动:大运会期间不限行、不扰民,向市民发出倡议,鼓励自愿申报车辆停驶。
为了给市民作出表率,共青团深圳市委率先集体申报停驶,110多辆公、私车申报停驶了105个车牌;深圳市公安局开通网上申报平台,局长李铭带领干警,并动员亲友共申报停驶车辆近9万辆……“大运”期间,深圳停驶占总数约一半的公务车。
政府部门的身体力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超过40万辆车自愿申请大运会期间停驶,其中92%是私家车,路面车流量减少近20%。“绿色出行”成为这座城市的集体行动,成为城市管理者和市民之间的幸福默契。
大运日益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热心公益,志愿服务,谦和礼让,宽宏大度,低碳生活,健康快乐……这个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发展的经济特区,懂得感恩,乐于奉献。大运是短暂的,而办大运带来的这些精神文明成果必将积淀下来,成为这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在“深圳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观念”中,“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排在了第四位,成为最受市民认可、最具深圳标志性意义的观念之一。
过去30年里,深圳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率先推出工资改革试点;发行第一张股票;敲响了土地拍卖的第一槌……所有的第一,源自深圳人永不停歇的创新激情。
创新是深圳发展的灵魂和根基,创新精神在此次深圳大运会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火炬传递上,除实体传递外,深圳大运会还在全球大型体育赛事中首次开展火炬“虚拟传递”,从最初设计的50个高校缩减到现在的3个高校,经费预算从最初的八九千万减少到不到1000万,但参与的网民总人数却突破940万。虚拟火炬传递不仅体现“简约、低碳、活力、全民参与”的原则,也为传统的火炬传递注入了时代气息,更符合大运会青春时尚的特点。
在场馆建设上,大运中心体育场采用了国际上首创的单层折面空间网格结构,这种结构体系使得大运中心体育场用钢量大大节省,6万座大运中心体育场用钢量只有1.8万吨,只有“鸟巢”的40%;大运中心外立面全部设计为全透明的围护结构,所用的新型节能材料,具有通透、明亮、隔热、隔音、环保、防眩光等特点.。
此外,深圳将赛事筹办与赛后利用紧密结合,既保障赛事又服务发展。大运会的场馆建设和设备利用坚持“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的原则,60个正式场馆中新建的只有22个,其余近2/3都是对原有场馆进行维修改造;很多场馆和运行团队的办公设施和用品都是临时租用,或是直接从相关单位借用,大大减少行政运行费用。
运动员赛会期间所住的大运村与深圳信息技术学院同步规划建设,赛后大运村将作为学院的校园和学生宿舍使用。同时将11个新建和15个改造的大运场馆规划建设在学校范围内,大运赛事结束后将转交学校使用。这种作法既节俭又实用,避免了赛后可能出现的场馆空置等遗留问题。
因为创新,深圳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因为创新,深圳崛起了华为、中兴、腾讯、迈瑞、平安保险、招商银行等一批领跑全国的企业;因为创新,深圳在政府机构改革,在城市建设、社会建设、打造幸福城区上新招频出;同样因为创新,深圳大运会向世人演绎了不一样的精彩。
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 叶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