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温情暖人心的盛会,即便是突然而至的寒潮也无法阻挡亚残运会上那一股股暖人的温情。亚残运期间,本报记者走进运动员村,在无障碍公寓、运动员餐厅、义肢轮椅维修点,处处暖心的服务都让人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住宿区:服务生演小品来沟通
除按照国际惯例,在运动员村一些桌椅的转角处全都包裹了防撞软体材料,防止残疾人运动员磕伤、碰伤;在每个房间的门口都加装了坡道,大门也比普通住宅宽了很多,以便轮椅运动员进出自如;电梯、楼梯口都有盲文标志,显示楼层和引导上下楼,让盲人运动员可以清楚地操作……最特别的还要数淋浴凳,这是特意订制的600个木凳,运动员可以坐在里面安全淋浴,如果稍感不适,还可以按下旁边的SOS按钮,呼叫24小时值班的中心寻求紧急救助。
客房部的服务生还讲了一段温情的小故事:12月5日在开村前,吉尔吉斯斯坦代表团的团长就提前入住。他很喜欢摇着轮椅在村里逛,但因为运动员村实在太大,他几次迷路,加上团长说俄语,很多时候志愿者都无法与他沟通。为此服务生就帮团长制作了一张可随身携带的中文小卡片,上面写清楚了他住宿的楼号和联系电话。因为不懂俄语,为了表述这张卡片的含义,几位服务生干脆用演小品的方式让团长明白这张卡片的作用。这招果然管用,有着这张指路卡,团长先生从此再也没有迷路了。
维修点:“修理哥”累并快乐着
在位于运动员餐厅旁的轮椅维修点,几位维修人员正在修理一部轮椅篮球运动员使用的运动轮椅。大卸八块的轮椅,经过修理师傅的巧手,很快就可以灵活自如地运作了。
修理区的“修理哥”来自广东省假肢康复中心,负责修理运动员和随队官员的轮椅。 “我们每天从早上7点开始工作,凌晨12点结束。”其中一位“修理哥”蒋文军告诉记者,从运动员村开村起,他们就住了进来,每天工作17个小时帮助运动员修理轮椅。
“的确很累,但能帮到这么多运动员,也觉得很值得,”蒋文军一边“摆弄”轮椅,一边对记者说,“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修200台。”蒋文军表示,无论怎样损坏的,问题有多复杂,按规定,“修理哥”们都必须在半小时之内帮运动员修好。蒋文军说,在这样的大强度下工作,劳累不可避免,但每当看到运动员欣慰的微笑,就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在义肢维修点,还准备了大批假肢器材可供替换。负责义肢维修的师傅表示,大多数型号的义肢器材这里都有准备,一般不会出现型号不符维修困难的状况。
餐厅:专业志愿者陪盲人取餐
跟亚运会不同,亚残运会期间,运动员村的餐厅除了降低了取餐柜位高度、加宽通道等硬件改造外,在服务上更是细致入微。在餐厅,每个取餐柜位旁边都站着一名导餐员,零距离为运动员提供导餐服务。
从卫生等角度考虑,运动员餐厅的取餐柜位是半封闭式,有一面玻璃阻隔。如果使用轮椅和视力障碍的运动员独自取餐,较难与服务员沟通,导餐员就充当了使者的角色。运动员来到柜位前,导餐员会细致介绍各个品种,并根据他们的需求进行点餐,然后将盛满食物的托盘送到运动员手上,或者让流动的服务员送到餐桌上。
除了导餐员外,广州市残联还派出了15位来自特殊教育机构的专职残疾人教师进驻运动员餐厅。来自康纳学校的林伟明老师告诉记者,残疾人运动员非常信任他们,一旦有疑问都能及时解决。
(本报记者 黄心豪 广州12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