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男排联赛上演变身热潮 学生军成为更多队员选择(图)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2月20日07:44  新浪体育[ 微博 ]
复旦大学男排二传王利斌 (照片本人提供)复旦大学男排二传王利斌 (照片本人提供)
复旦大学男排主攻顾擎天 (照片本人提供)复旦大学男排主攻顾擎天 (照片本人提供)

  新浪体育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参加本赛季中国男排联赛的复旦大学半支队伍是上海唐朝男排的“嫡系部队”。复旦队中的二传王利斌、自由人陈凯以及替补主攻顾擎天均是来自于上海青年队,而另两位主力秦臻与陈志豪则是本赛季从上海男排转会至复旦男排。从过去的借调,到如今正式成为复旦学子,王利斌等三人也完成了一次身份转变。另一方面,不仅是上海青年男排,其他地方队的一些队员也已经或向往成为复旦学生军,也许不久之后,从专业队员到学生军这样的转变方式会成为更多排球队员的选择。

  王利斌:这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褪去战袍,王利斌又回到了他的新身份——学生的角色。比赛结束洗完澡,一路小跑到约好的采访地点,这位眉宇清秀的翩翩少年连忙致歉:“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在前不久的复旦大学模特大赛中,王利斌凭借出挑的外貌与身材赢得一群粉丝,加上学生军的身份,如今,他在学校中已是名声大噪。

  从上赛季的转会,到今年9月成为复旦大学大一新生,王利斌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身份转换。“当时复旦这边二传位置上需要借一个人,队里就推荐我,我就想正好有一个机会可以锻炼一下,我就过去了。”因为他在二传位置上的出色表现,帮助复旦大学男排在上赛季联赛中成功冲A。而这时,摆在王利斌面前的是一道颇有难度的选择题,是去复旦当学生军,还是继续自己的球员生涯。最终,在与家长一起商量过后,王利斌选择了前者。“当时跟我父母商量过这件事,还开了个家庭会议,最终得出了结论,我们觉得这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因为我父母也很希望我能在一所大学中进行深造。”告别了专业运动队,开始了校园生活,王利斌同样需要面临选择,“在读高中时,想象着大学很自由,可以去干一些自己想做的事。但其实真正到了大学后,我发现并不是这样,你可以选择去玩,也可以选择好好用功读书,生活都是自己选择的,但成绩最后还是放在那里的。”

  联赛首轮即面对自己曾经的母队——上海男排,王利斌坦言“心情比较复杂”,“以前在上海队和那些老大哥都处得很好,他们很照顾我,大家感情也特别深。今天在赛场上看到他们感觉还是很亲切,但是我们队的目标还是很明确,得去拼。”虽然拼尽全力,但由于整体实力有限,复旦大学男排最终还是以0比3告负。不过这场失利并未改变王利斌的参赛目标,“我们打这届联赛没有考虑过名次,就是希望打出自己的作风,打出学生军的朝气和活力,让大家看到我们的精神面貌,让大家认识到我们这样一支复旦男排。”

  顾擎天:不想荒废青春什么都没学到

  身为王利斌的好友,顾擎天与前者同年出生,今年都是21岁。如今,两人从上海青年队的队友变为复旦大学队的队友,只不过顾擎天的“转型”比王利斌早了一年,如今他已是新闻系大二学生。由于临近期末学业繁重,打完比赛后他不禁苦叹:“我还有一篇论文没写呢!”

  虽然对排球十分热爱,但由于种种原因,顾擎天选择这条路实属“无奈之举”。“我们一队人才济济,当时是联赛六连冠,而且板凳实力也很强,那时候 2008年之后我年纪也大了,不能再打青年联赛了。”除了队内竞争激烈,顾擎天也曾经遭遇伤病的困扰,而且自身条件也并不突出,“当时我腰椎间盘突出 ,去成都治了两个月,回来后实力大跌。而且自己人也不是很高,1米92在主攻里很吃亏的。就算进一队了,我也很难打上主力,如果一直打替补的话,到了 27、28岁时还可能要退役,到时候自己的青春就荒废了,什么都没学到。”于是,权衡再三,顾擎天终于还是选择入读复旦大学,成为一名学生军。

  “离开专业队肯定会不舍的,毕竟在队里待了快6年了,和一队的大哥哥们关系也挺好的,他们也很照顾我的,但是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进入复旦大学,顾擎天很快就适应了新角色,“复旦让我开阔了眼见,听教授们讲课真的受益匪浅。我觉得现在要把对排球的热情转移一部分到学习上了。”

  詹国俊:我会坚持自己当初走的路

  在复旦大学男排参加联赛后,由于队伍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队员被相中加入其中,除王利斌与顾擎天外,原上海青年队的陈凯也走上相同的轨迹。据悉,其他地方队不少现役队员也萌生了去复旦打球的念头,复旦大学学生军如今已是一个“香饽饽”,当然也有喜爱排球,不愿离开专业队的队员。上海男排的替补二传詹国俊就是其中一人,他曾在2007-2008赛季联赛转会至复旦男排,但他还是更渴望代表上海男排出战。若有机会入读复旦,詹国俊会作何选择?“我还是会坚持自己当初走的路,还是会留在专业队继续打球。”

  其实,无论“转型”或留在专业队,复旦男排的例子已向如今的排球从业者展示了一种新的“转型”方式,在退役后从事教练或与排球相关的工作已不再是排球从业者单一的身份转变方向,他们今后也有机会选择更多的人生角色,这对中国排球界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

  (止大)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0-2011赛季全国男排联赛专题 

更多关于 男排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