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12月19日体育电(记者段博 李鹏翔)亚运城运动员村是亚残运会期间运动员休息、活动的主要场所,但为了保证运动员专注于比赛,运动员村历来是各类运动会的“禁区”。亚残运会期间,记者有幸接近运动员村不同岗位的志愿者,与运动员“零距离”,倾听他们讲述村里的故事……
与脑瘫运动员10天结下姐弟情
“近10天的相处,我和阿强已经‘姐弟’相称,”说这话的是运动员村住宿服务部的郭冰洁。来运动员村前,她是广州白天鹅宾馆客房部的助理主管,承担总统套房的接待工作。亚残运会期间,她与来自澳门的脑瘫运动员许少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比赛之余,阿强喜欢上网,不过脑瘫的阿强只能用特制的工具来操作键盘。每次上网郭冰洁都会陪着阿强,为此她细心地专门制作了一份特殊的表格,记录下阿强的生活规律和习惯,比如几点起床,几点上网等。这几天,广州气温急剧下降,郭冰洁还为阿强添置了衣被。冰洁对他的关心体现在各种细节,比如用繁体字写下提示,为他调整淋浴花洒头的高度,提醒他注意冷、热水开关。
只要冰洁在,阿强总是很开心。“现在我们交流没有什么障碍,都听得懂对方,”郭冰洁说。阿强妈非常感谢冰洁对阿强的照顾,因为阿强总是提起那个姐姐,“就像亲姐姐一样”。
73岁的广州退休教师陈慕真,听说自己学生开的公司承担亚残运会洗衣任务,主动申请了洗衣志愿者的岗位。洗衣中心每天至少要洗4万件衣物,工作时间最长一天达13个小时,但陈慕真老人没有怨言,并且洗衣服务没有一件差错,做到了零投诉。
盲人志愿者黄淮是广州盲人学校按摩专业老师,有10多年的从业经验。她在运动员村主要承担体能恢复中心的推拿服务。每天天不亮她就要起身,赶1个半小时的路才能到达运动员村。自开村以来,她的累计服务时间超过80个小时。黄淮对记者说:“当志愿者帮助我时,我会很骄傲地告诉他们,我也是一名志愿者。能够为运动员服务,看到他们取得好成绩,我非唱心。”
24小时贴心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对下肢残疾的运动员来说,轮椅就是他们的双腿。亚残运会期间,来自广东假肢康复中心的志愿者区炳祥坚持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为700多人次提供轮椅和义肢维修。塔吉克斯坦代表团团长萨法尔·博耶夫对这里的维修服务很满意,感觉“非常舒服”。区炳祥说:“中国轮椅网球队的队员成功晋级后,还特意到这里来感谢我们,和我们合影。运动员记得我们,我们很感动。”
参加亚残运会的运动员大多存在基础性疾病和训练导致的陈旧性伤患,医疗门诊部的康复科也成为运动员村里最忙碌的地方。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主任沈彤从事脊椎病诊疗近20年,亚残运会期间,他和同事们用妙手仁心为800多位运动员消除了病痛,是亚残运会接诊量最高的部门主任。
考虑到肢残运动员行动不便,医护人员还增加了上门出诊服务。为了方便视力残障运动员,药剂科志愿者将他们每次服用的药按医嘱分成小包分别包好。广州近期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门诊量大幅增加。273人的医疗专业志愿者全员上岗,分三班24小时为运动员提供医疗保障服务。
“阳光普照运动员村”
来自塞内加尔的贾米尔是亚运会、亚残运会高级顾问,具有15年的大中型运动会运行组织经验。他向记者讲起自己在运动员村的一次亲身经历。“开幕式结束返回亚运城已近午夜,我看到一位女士正在村口迎接运动员。后来,得知这是运动员村的村长,这让我非常感动!”
“广州亚残运会的服务非常细致周到。我亲身经历过奥运会、亚运会以及非洲一些国际大赛的组织工作,这次我真的要说:广州的组织运行水平非常高,广州人民应该为此骄傲!”
乌克兰美女维多利亚是一位广州“新市民”,已定居广州三年。亚运会及亚残运会期间,她作为运动员村团队外联部的志愿者,为各代表团提供联络服务。谈起亚残运会的感受,维多利亚说:“作为一名新广州人,能够参与这样盛大的活动,这种经历将终生难忘。”
正是因为这些普通人的努力付出,广州亚残运会才更加精彩。“你们不仅仅为运动员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还让阳光普照运动员村,温暖了每个人的心,”亚残奥委会主席、拿督扎纳尔·阿布扎林赞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