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功夫已成争议性名片 商业市场"纵容"爱国黑哨

  中国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名片,无疑是中国功夫。然而,中国功夫又是水分最多最有争议性的一张名片。中国功夫天下无敌的说法,绝大多数中国功夫的鼓吹者和迷信者都深笃不疑。

  昨晚在广东顺德举行的“中国武术散打对世界职业泰拳争霸赛”,被“功夫迷”们称为一年一度的商业搏击盛宴。虽然商业比赛的炒作痕迹一再被各界诟病,但上座率仍旧喜人。一位商业搏击行业的资深人士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现在的人总有这么一种心态,(中泰搏击)中方输了不舒服,觉得面子上挂不住,赢了也不舒服,总觉得中方会通过各种手段做假取胜,其实结果对我们操作比赛的人来说真是无所谓,我们就是取其中的商业利益,观众就是在其中图一乐,何必对结果紧抓不放?”

  中国本土的商业搏击真相,究竟如何?

  “爱国黑哨”帮忙?是商业市场让“不公平”继续

  9月4日落幕的首届武搏运动会,俄罗斯以18金居榜首。中国则以15金位居次席。但细看之下,在13个比赛大项中,以国际通行搏击规则进行的自由搏击类项目,中国选手全军覆没。而为“中国功夫”挽回颜面的,依然是传统的武术项目———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真正的自由搏击与中国的武术在实战上技击上有着相当差别。有业内人士认为:正因为有了武搏会这样正规的世界级比赛盛会,避免了不同种类武术之间规则上的差异,这也终结了中国功夫近三十年里在各类武术对抗赛中的全胜神话。

  中泰比赛,多位业内人士称,这种以中国为主场的比武,结果几无悬念。在各地举办的各种中外功夫对抗,网上的评价却截然不同,一部分人陷入狂欢,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的胜是“胜之不武”。接着大家纷纷列出原因:比如裁判是“爱国黑哨”,比如中国请的是“外国水货”……但至少在去年年末佛山的中泰比武和昨晚的中泰对抗请到的都是泰拳高手,货真价实,来头不小。昨晚澳大利亚顶尖泰拳手韦恩的确是比所谓“泰拳第一人”的蓝桑坤强出更多的“实力派”,只是年龄偏大,体能上“已近黄昏”。世界拳击理事会泰拳委员会技术官员托尼在去年的比赛后含蓄地表示:“裁判不够中立,中断比赛次数太多,其实现在中国选手不需要裁判来帮忙了。”他还强调,类似比赛应该请第三国裁判来判罚。

  北京盛华武术俱乐部总裁、世界拳击理事会中国委员会执行秘书长邹国俊就认为:从比武结果来看,中国散打运动员与职业泰拳手实力差距较大,如果不是裁判经常中止比赛,中国选手多次险被KO。但同样他也表示,既然泰方选手事先认同了中方的比赛规则,也不能说“不公平”。那惟一的理由就是:十三亿人的商业市场让泰拳手对这样“不公平”的比赛趋之若骛。

  “商业搏击”等同于“中国功夫”?面子观念与商业噱头

  “至少在我的操作思路中,没有把商业搏击比赛的结果作为首先考虑的东西,而且,我的赞助商也很少要求过一定要中方胜或者中方输。”参与过多届中泰功夫PK的一位资深搏击推广人这样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但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说,国际武术“交流赛”这种比赛,值得关心的不是格斗技术本身,而是“中国”是否又一次获胜———这就给了众多商业搏击的操盘者以错误的信号,似乎一定要让中国功夫赢才能达到商业成功,说白了才有人买单。但实际情况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所谓“胜负争议”和“输赢情绪”都是主办方的一种巧妙炒作,观众就是在这种炒作的影响下走进体育馆“付费收看”一个似乎预料不到结尾的节目。“商业运作者和观众、包括台上的拳手属于各取所需,何况中国功夫和商业搏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该资深人士的话一语道破其背后的商业玄机———将“商业搏击”等同于“中国功夫”可以方便其运作,而将两者完全分开又可以避免媒体和舆论的口诛笔伐,得以全身而退。

  在记者多方调查中,得到的一个信息是:中国本土之外的比武,“中国功夫”的实际表现,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残酷事实。在国内中国选手老是赢,可一走出国门就老是输。而在众多媒体的处理中,则“屏蔽”了众多国内武术选手在国外失败的案例或赛况,原因就是:事关民族尊严。而真实的情况是,就如邹国俊所说,对“我们而言,一场比赛胜负关系颜面,而对国外的职业拳手来说,比赛胜负只与个人和俱乐部利益有关,打完这场,马上就要投入下一场。” 

  本版稿件均由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采写  功夫买卖

  中泰功夫对抗赛承办商讲述商业搏击背后的算盘

  在昨晚结束的中泰拳王争霸赛决赛中,中国选手张开印与泰拳王威汉对决,在三回合的比赛中,张开印气势如虹,最终点数击败对手将冠军奖杯留在了中国。本次对抗赛承办商余鸿坚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是李小龙国际武术节的压轴戏。”

  在过去十年中,以中方为主场、冠以“中X”名号的比武并不算少,总体结果都是中方以较大优势获胜,营造出一片中国功夫天下无敌的感觉;而另一方面,在自由搏击运动最为发达的国家日本和美国举办的顶尖赛事如K-1、UFC和PRIDE中,中国选手从来不曾打进过决赛圈,少数参加过外围比赛的选手,胜率也低得可怜。“中X”比武到底缔造的是神话还是笑话?成都商报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这是块诱人的商业大蛋糕!

  现状———

  商业搏击在中国势头正猛

  中国的武术商业大蛋糕有多大?估计业内人士都估算不出来。河南的“郑少高速”登封出口处上207国道直到少林寺景区大门,短短20公里路程,沿途驻扎了近70所大小武校;而在武术之乡佛山,太极、咏春、蔡李佛拳……各种流派林立。13亿人的武术市场如果开发出来,这将是多大的一个产业?余鸿坚微微一笑,“现在还只是个开始。”

  作为“中X”比赛的“操盘”手,这几年的比武,余鸿坚很有发言权。从2003年起,他就开始操办比赛,其中包括2004年“中国功夫对日本极真空手道争霸赛”、2005年“中国功夫对俄罗斯极真空手道争霸赛”等,从2006年开始,他又接手了“中国功夫对泰国职业泰拳争霸赛”。余鸿坚曾当过体操运动员,在北京体院上学时,他参加了学校的拳击队,当时他的拳击对练搭档叫陈立人,现在陈立人被提起时,更多是这样的名头:“跆拳道奥运冠军陈中的恩师”。

  余鸿坚则走了一条与陈立人完全不同的路。曾在广东省体育局任职的他,看准了搏击的市场。“搏击正在中国升温,大有可为。”2005年,余鸿坚从资金链断裂的上一家公司接手,“盘活”了第五届中泰拳王争霸赛,从而开始了承办“中拳功夫对抗”的历程。

  B门———

  实力接近、打得精彩才赚钱

  “中国散打选手在中国举行的比武中,获胜的几率很高,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B门?”成都商报记者问。余鸿坚并没有直接回答,“在以往的比赛中,由于我们的规则限制,比如说泰拳不能用肘与膝,而散打的摔可以使用,而且记分上以记点为主,所以国外的选手在规则上是需要适应的。”换句话讲,中国散打选手是占了规则的便宜,而邀请来的泰拳手,是不是二三流的选手?“一场比赛选手的实力太差,打不出好看的水平,观众不买账,这样的比赛是失败的。这几年下来,我能感觉到,赛事的水平越来越高,而且观众的胃口越来越大。没有明星级的拳手参加,没有精彩的比赛呈现,下一次就不会有观众来看了。”

  所谓高水平比赛,余鸿坚认为,一是要有连续性的进攻,二是要有KO。“经过这些年的培育,中国的观众已经对泰拳多少有所了解。以前可能不认识谁是拳王,现在信息这么发达,是不是水货,上网一查就能查出来的。如果比赛不好看,没有KO等场面,谁还会来买票?我又怎么去找赞助商?比赛的精彩是第一位的。”

  关键———

  “炒作”是操盘的关键

  余鸿坚也有过惨败的经历。2006年的中泰比赛,由于赛事开始的时间与德国世界杯靠得太近,导致了宣传的不给力,票房惨淡,赞助商难寻,最终让他几百万元投资打了水漂。

  但这不意味着余鸿坚的不老道。去年年末,“五大泰拳王声称要灭中国功夫”的消息见诸报端,一时间引起了国人的关注。报纸的跟进,则引起了更多的注意,直到有一天报纸辟谣,称泰方根本没有这些说法之后,武术迷们才明白这是一场炒作,这时,中泰争霸赛如期举行。其实,这就是一场早就获官方批准的交流赛,而且已办到了第六届,如此的炒作,吊足了人们的胃口,自然市场推广获得成功。那场比赛的承办方正是余鸿坚,这就是他的“操盘”能力。

  “武术的市场应该是很大的,但现在还处于培养期,因此,现在市场很小。”小市场,就更加需要精心培育。一场中泰赛事,余鸿坚要投入400万元,其中用于宣传上的,占了不小的份额。“由于市场小,收益只有两部分,而且缺一不可:一是票房,一是赞助。这些都需要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才能取得。因此,搞这种比赛,我的风险是比较大的,一旦砸了,就得自己扛着。”

  记者手记

  市场需要“柳海龙”

  按照国内主流媒体的说法,中国当前最著名最国际化的职业拳手是康恩。他也是邹国俊的弟子。说他最商业,是因为他目前保持着海外出场费的最高纪录。尽管以前拿过多个冠军,但进军职业赛,仍有诸多不适应。“你要适应人家的规则,适应人家的商业操作方式,适应人家的搏击文化,这就产生了很多问题。”康恩的心理话代言了中国搏击在海外市场的生存状态。

  对于这些久经沙场的斗士而言,柳海龙这个人物是个绕不过的话题。2000年,柳作为国内试图打造的职业散打平台———散打王争霸赛中走出来的明星,瞬间征服了中国搏击迷,他的明星气质、战斗意志和包装之后的商业效应,成为“中国功夫”崭新的代言人,在他之后,是众多想通过同样方式出头的“搏击从业者”,实际上,柳海龙的“被期待”更是吊足了搏击市场的胃口,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到现在都还有众多比赛想邀请这位已经隐退的“江湖大哥”重新出山、为何有各种国外搏击“高手”扬言挑衅“柳腿劈挂”、为何众多观众依旧对搏击比赛慷慨买单。美国好莱坞的观众总想看成龙打李连杰,同样的道理,大家也想看柳海龙与国外高手孰高孰低。这就是成批的中国选手在商业操作下“海外作战”的原因,市场需要众多的“柳海龙”奔赴战场,“不管有人骂,还是有人捧,都是好事,最怕没人搭理你……”除了对动辄上升到民族层面的这种奇怪心态感到无奈外,作为海外作战的职业拳手,康恩和他的兄弟们心态出奇地平和。

  也许,这才是中国搏击的生存王道、“中国功夫”的本来面目。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