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亚运羽球精彩程度不次京奥:林李经典 陶菲克新魅力

  对中国体育代表团而言,在亚运会金牌榜的位置其实毫无悬念,中国在亚洲的霸主地位,无人能撼。然而对于中国羽毛球队来讲,金牌之争,疑虑重重。

  首先,世界羽坛的重心在亚洲,传统5强亚洲占4席;其次,在不久前结束的日本超级赛中,林丹负于李宗伟,亚运男单金牌究竟花落谁家是第一大疑问;5月汤尤杯,中国第一女单、第一女双、第二女双相继负于韩国而痛失尤伯杯,以年轻队员为主的中国女团能否在亚运会上一雪前耻是第二疑问;尤杯之后,一度世界排名第一的王仪涵状态低迷,8月巴黎世锦赛新科状元王琳在常州大师赛中意外受伤而无缘亚运,以汪鑫、王适娴为新生力量的女单,能否顶住韩国、日本、泰国、香港等强手的围攻是第三疑问;中国女双新组合于洋/王晓理、田卿/赵云蕾,混双新组合何汉斌/马晋的磨合时间都不足2月,他们能否胜任摘金夺银的重任为第四疑问;在强手如林的男双项目中,蔡赟/傅海峰能否再次突出重围是第五疑问。由此可见,中国羽毛球队在5个单项和男女团体的金牌争夺上,都没有绝对把握,也正是这些悬念为之后的比赛进程埋下了精彩伏笔。

  毫不夸张地说,本届亚运会羽毛球比赛的精彩程度相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赛过程的紧张、刺激、精彩,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同时也使到场的观众如醉如痴,叹为观止!

  亚运精彩之一:林丹与李宗伟演绎经典

  男单的精彩主要归功于林丹和李宗伟的巅峰对决,此场决赛,两人都做了充分准备,显然是有备而来。

  林丹的两边突击能力很强,而李宗伟则以漂亮的倒地鱼跃救球防守;李宗伟网前的搓扑技术突出,而林丹多以网前推弹底线而化解。抢点突击进攻是当前男单制胜的焦点,因而两人对每一拍球的处理都非常谨慎、仔细,弧度控制均带有一定的限制成分,尽量避免被对手抓到突击点,同时在线路变化上也是竭尽所能地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脑筋,有时重复直线高球可以有6、7次,而且还让对手找不到突击进攻的机会。

  为了尽量调动对手,伺机在多拍对抗中寻求突击机会,两人都打得非常耐心,非常精细,控球质量高超,多结合假动作迷惑对手,而且落点到位,很少在三五拍之内露出破绽。由于多拍控制的比例较高,加上出手快,落点刁,因而比赛中高难度的鱼跃救球、网前的重复搓扑争斗屡见不鲜。他俩的比赛,与其说是体能和技术的较量,不如说是智慧和毅力的比拼,因而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果仅仅从观赏的角度看,如此表现完全足矣,结果其实已经不重要。然而,从胜负的因果分析,林丹的胜利自然有其道理,因为在综合竞技能力方面,林丹确实在李宗伟之上,“李”所具备的竞技能力,林丹基本都有,而林丹所具备的快速突击能力,却是李宗伟所不及的,所以,只要林丹不主动出错,李宗伟的可乘之机很少。

  此外,男单的精彩还是不能忽略陶菲克的“魅力”。尽管本次比赛陶菲克的成绩差强人意,然而据笔者观察,他在本次亚运会的打法,还是给男单打法注入了新鲜元素,具有细细品味的价值。记得在今年5月的汤杯大赛中,他几乎被林丹横扫,毫无还手之力,然而本次团体赛与林丹的对决中,他更多地引用了“双打元素”,采取中前场平抽压为主的策略,以快节奏的抽压连贯,迫使对手忙中出错,或者被动挡网,进而控网争取主动。这一策略在第二局比赛中运用较为成功,一度以20比18领先于林丹。暂且不论这样的一种新尝试会给男单的发展动向带来多大的影响,但陶菲克对于羽毛球事业的执着、创新和孜孜追求才是其“魅力”的精髓,难怪无论他到哪里比赛,无论成绩如何,都能得到观众的敬佩。

  亚运精彩二:四大男双高手各施绝技

  男双的精彩则永远离不开马基斯/亨德拉、李龙大/郑在成、古健杰/陈文宏、蔡赟/傅海峰这四对选手,他们代表了当今男双的四种风格,也是当今男双最高水平的代表。

  马基斯/亨德拉以“发接发连贯技术”而出名,主打中前场;李龙大/郑在成则以“防守反击”见长,同时具有较强的攻击力;古健杰/陈文宏以攻守中的“跟进抢网”为特长;蔡赟/傅海峰则以“傅攻蔡封”为主要标志。在本届亚运会上,这四对组合互有交手,精彩纷呈。

  在男团半决赛中国对印尼一战中,蔡赟/傅海峰表演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依据双打的一般规律,发接发的技术优势往往能够限制进攻优势,因而蔡赟/傅海峰对阵马基斯/亨德拉应该是一场难度较大的比赛。然而,通过最近几次比赛的观察,蔡赟和傅海峰明显感到对手的进攻实力有所下降,只要战术得当,应该会有胜机。所以,在实战中可以看到,蔡赟/傅海峰非常重视发接发质量,力争在这一环节上少吃亏,一旦吃亏,也耐心地把球拉起来,重点放在“防守反击”上。鉴于对手进攻能力的下降,这样的策略行之有效,马基斯/亨德拉在久攻不下的状态下,衍生了急躁情绪,无谓失误明显增加,信心丢失,结果使蔡赟/傅海峰顺利拿下了第三局,为中国男队争取到至关重要的一分。

  男双半决赛,马基斯/亨德拉对阵李龙大/郑在成。依据与中国队比赛的前车之鉴,笔者预计后者占优。因为韩国队一向擅长“防守反击”,这一打法可以有效化解“发接发”的优势,因而很有可能限制印尼队。然而,马基斯/亨德拉显然吸取了团体赛负于中国队的教训,在比赛中针对李龙大/郑在成防守站位偏后的特点,减少了全力进攻的比例,更多地结合了点杀、吊球,成功拉开了韩国队的防线,增加了防守难度,从而使李龙大/郑在成的防守频频出错。马基斯/亨德拉的封网成功率明显上升,从而奠定了胜局。

  男双决赛是在马基斯/亨德拉和古健杰/陈文宏之间展开,又是一场势均力敌的龙虎斗。赛前,笔者依然看好马来西亚的钻石组合,因为古健杰/陈文宏年轻,具有体能优势,而且发接发技术、攻守能力均不错,应该占上风。比赛开始的进程基本是依我们的预料发展,第一局古健杰/陈文宏以21比16胜出,第二局,他们在三分之二的时间内占据主动,曾经以18比16领先,距胜利仅一步之遥。然而也许是受到体能消耗的影响,或者是对于自身发接发实力的过于自信,此后一段时间,古健杰/陈文宏回避了自身的攻守优势,而更多地与对手拼发接发,这样马基斯/亨德拉的发接发特长被充分放大,而攻守不足的弱点反而被相对掩盖,由此而逐步占据上风,结果以26比24反败为胜。第三局,自负的钻石组合仍然执迷不悟,一意孤行,眼巴巴地看着即将煮熟的鸭子“飞”了。

  亚运精彩之三:中韩女将斗智斗勇

  女子方面的比赛,预料之中的看点是中韩之争。鉴于上半年尤杯的失利,那么下半年亚运会女团比赛则是中国队最好的雪耻机会,由此而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结果,中国漂亮地完成了复仇过程,不仅在团体赛,而且在单项赛均以较大的优势击败老对手。这里的精彩倒不是比赛过程的胶着,而更多是表现在中国队比赛策略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韩国女队的技术风格普遍倾向于“防守反击”,中国队则多强调“以攻为主”,因而中韩对抗就是“矛”与“盾”的较量,更容易激发出精彩的火花。从历史战绩看,中韩女子对抗,中国战绩明显占优,但是每每在重大比赛中,中国队无论女单还是女双,都偶有失手的先例。失利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共性:耐心不够,盲目进攻,无谓失误较多。而这次亚运会中国女队最大的优点在于战术思路清晰,打法耐心而不失稳健,进攻节奏控制较好,主动操控攻守转换,使对手无机可乘、防守反击特长难以发挥,因而确立了较大的优势。

  遗憾的是女单决赛汪鑫与王适娴之战却没有表现出预期的精彩,由于汪鑫过多的失误而使比赛一边倒,王适娴轻松取胜。另外,女双决赛第三局,也因为于洋/王晓理的过多失误而呈现出显著的比分差距。由此提示:控制无谓失误的问题,要比预想的复杂很多,除了自身技战术能力外,赛前心态的微妙变化也会对控球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

  女子比赛一个预料之外的看点是女单“泰国流”的惊人表现。泰国队二单选手蓬提,突击能力很强,发力多用手腕,动作小、球速快,非常具有男性化的特点,在单项赛与王适娴的比赛中,第一局曾经以10比3领先,并拿下了这一局,其实力令人刮目相看。泰国之三单拉差诺,以稳健的拉吊打法见长,同时还能结合有效的劈杀突击,整个感觉比较粘球,步法灵活,失误较少,尽管只有15岁,打法却很老练。在与汪鑫的比赛中,双方打得难解难分,拉差诺在第一局率先以22比20获胜。再加上第一女单波莎娜,泰国女团的实力确实不能小觑,在下一届尤杯比赛中,必须引起中国队的高度重视。

  亚运精彩之四:李孝贞尽展大将风范

  亚运会混双比赛,中国队的主要目的是磨合新配对,而中国郑波、韩国李龙大、印尼诺瓦等名将的缺阵,也使本届亚运会混双比赛的水平没有想象得那么高,所以比较缺乏精彩场面。

  相对精彩的比赛应该是何汉斌/马晋与李胜木/简毓瑾的对抗。双方在日本超级赛上曾打得难解难分,水平在伯仲之间。李顺木/简毓瑾的混双特点与常规混双不同,他们几乎是以男双的方式打混双,李胜木接发抢放质量好,简毓瑾后场进攻有威胁,因而女攻男封和男攻女封具有几乎相同的战术效果,使很多对手感到不适应。然而在本次亚运会比赛中,何汉斌/马晋充分利用网前技术,有效限制了李胜木的接发球抢放,化解了对手的进攻优势,并为自身创造了更多的进攻机会,从而明显地占据了场上优势,取得了针对性的胜利。

  韩国的李孝贞则是本届亚运会混双比赛中最出彩的运动员,她跟进压网反击意识强,分球技术好,组织球路很有目的性,能为同伴创造很多进攻机会。她的新搭档申白哲相对年轻,经验不足,比赛中常常因紧张而导致无谓失误,每每此时,李孝贞都能及时、耐心、镇定地提醒和鼓励同伴,并以自身异常积极的表现和投入,带动申白哲逐步缓解紧张。他们这对新老组合取得了很好的战术效果,为韩国争得了本届亚运会唯一一枚羽毛球金牌。

  反观何汉斌/马晋,其实在综合能力上,他们并不在申白哲/李孝贞之下,正常发挥完全有可能战胜对手。然而,何汉斌/马晋在李孝贞的镇定自若面前,显得更加拘谨,两人都出现较多的无谓失误,从而失去了比赛的主动权,尽管全力追赶,却还是回天乏术,眼睁睁地将决赛权拱手相让。显然,在类似的重大比赛中,象李孝贞这样的老队员所发挥的定海神针作用,非常重要,运动队伍需要老中青结合,其中道理也不言而喻。

  文、程勇民

  

更多关于 李宗伟 林丹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